『有始有终,方为圆满。』
以做事为例,如何达到圆满呢?
不打无准备的仗
欲先攻其事,必先利其器。
“装备”。
如果你想学习彩铅画,那么你得了解彩铅的种类和特性,然后添置一盒彩铅,放置显眼的位置,每天使用这个“装备”练习学习。
如果你想跑步锻炼,那么你至少得准备一身舒适的宽松的衣裤和一双适合跑步的鞋子,每天用这身“装备”为自己的跑步事业做伟大贡献。
如果你要做一场主题演讲,那么你一定要做全方位素材的收集,经过整理,编辑,最终定稿,然后用这一叠“装备”为你的个人标签增光添彩。
如果你要外出做一次采访,那么就得事先了解这个人的生活工作 尽可能多的方面,想好采访时要问的问题和困惑,然后用这头脑“装备”为你的事业添砖加瓦。
所以你看,有了装备,就有底气和动力,否则,那不就只剩下“刀光剑影”下的坐以待毙了么。
无论决定去做什么,有了事先准备,心里不慌啊。就像现在,哪怕出去吃一顿饭,人们都会选择提前看一看美团或大众点评 来确定饭店的菜色 服务 是不是能够令人满意。
小事都如此,何况大事乎?
干净明了的表达
上战场的枪已经准备好,那就该响亮的射击了。
我们说呐,句式大体分两种,主谓宾和主系表,然后添置定语 状语 补语等使它变成一个复杂句。
书面中,因为有视觉中枢的传递,使得大脑在运作处理书面信息时 更加有理有据,也更加高效。
而通过听觉时就完全不一样了。明明主谓宾可以解决的事,非要加上无数的修饰 限定词,不仅让听的人搞不清句子重心,还会让人因为听不懂而觉得无比烦躁。
不知道大家记不记得“三傻大闹宝莱坞”里,课堂上 男主对机器一次进行了生动的生活化演绎,同学们都能很好的理解,可却被老师撵出教室;出门前男主又对“书”进行了教科书式的冗长的解释,大家却都一头雾水。
这就是了,在口头阐述观点时,要尽可能贴合主题,用干练的词句表达出来。毕竟,作为陈述一方,你得考虑听者的 时间,环境,情绪等等小因素。
必要的时候,可以列123啊,条条分明,主次有序,不会遗漏。
比如说 领导需要财务人员快速做一个汇报,那他肯定想听的不是每天的具体收支借贷,而是大体的资金走向。那么就可从 1. 资产和利润 这两点开始切入,重点强调 2. 起点 终点 拐点 交叉点。而这,比一大堆数据摆在领导面前要清晰的多吧。
完美的收尾
圆圈即将画完,这最后一截子,更要描的完美。
语文文章里,最喜欢的模式就是 总 分……分 总,一定要给个结尾,才能有一气呵成的感觉,不然总觉得话没说完,虎头蛇尾。
那么放到平时的文章,汇报,总结,论文 等等,都是一样的。前面铺陈了这么多,一定得再把它们抓回来,给读者看官一个负责任的 清晰的结论才好。
比如一篇小说,最后得交代人物的去留;一份演讲稿,最后得说出具有感召力的口号;哪怕一页收据,最下面都是合计。
在一些写作类的考试里,考官甚至有时只看个首尾段 来确定考生的观点走向,再加上中间每段的首句,就可以判分了。
可见结尾的重要。
那么,既然是收尾工作,拖拖拉拉的,又怎么行呢?
给了什么样的主题,就得往这个主题上回扣,而且要扣的结结实实,不能虚浮,不然精气神跑了怎么办。想要扣的结实,那文字就要干练,别东拉西扯的,把每个分段的主题句扯出来,调整润色一下,不就是你最核心的观点么。
圆
都说万事开头难,既然难,就更要做好准备。
都说过程重要,既然重要,就做扎实了,更要化零为整,铁板一块。
至于结局,虎头虎尾,就对了。
你能一笔画个圆圆的圆么?不能,就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