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南怀瑾大师的书,智慧如海。每年拿起来读,从任何一句切入,都有无穷无尽的启示。最近读《维摩诘的花雨满天》,进展缓慢,字字推敲常不得其意。如盲鼠摸象,只能靠悟。有时电闪雷鸣,如孤帆于浓雾,瞬间格局脉络清晰。但转瞬而逝,又陷于一片茫雾。老实说,上下两册,每日早晚一读,只读了佛国品、方便品和弟子品三章,文章只看懂十之五六。深感惭愧。但仍然想提笔来记录,偶发的心得体会,不敢说证菩提,只期端正品行。
首先想说读经的好处。读经最简单可以平静内心,明辨是非。经文典藏,浩瀚如海。有幸听闻佛法,并尝试去践行,因缘殊胜。闽南老百姓有朴素的宗教信仰观。家里供奉西方三圣的大有人在,然而大多把南海观世音菩萨,土地公和一些地方神明放起来供奉。佛道不分,过年过节一股脑烧些金银财宝,恭敬的很。因而让人觉得佛教似乎就是封建迷信。之前参与禅修,一日晚课结束后,佛友和师傅坐下来聊天。有好些个佛友讲了诸多神灵保佑,跳神通灵等案例。要不是菩萨在前,师傅在侧,简直脖子后寒毛都要竖起来。师傅淡淡的说了一句:“你们不要搞封建迷信。” 现在想起来,很有喜感。中国是礼仪之帮,汉传佛教雕塑的菩萨大多金光加身,法相庄严。是让人心生向往,从而降伏其心,起到约束的作用。泰国不是这样,佛塔成千上万,散落一地。有些菩萨就是泥胚一尊,黄布一块。有一次我在清迈古庙的隧道里,和一尊泥佛面对面盘腿而坐,心无所求,心无所住,当真是自在无比。
所以拜佛是一种形式,读经又是另外一种形式。汉传佛教目前流行最广的两种证菩提的流派是净土宗和禅宗。读书人是以禅净双修更好些。净土宗是信奉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禅宗是讲究顿悟。有些老太太,每天只会念阿弥陀佛一句佛号,问她佛教典藏一问三不知。就是信奉行,朴朴素素的,就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往不往生我不知道,但是人慈眉善目,没有婆媳矛盾,家宅安宁,这是可以看得到的。但是读书人不一样,书读多了,问题和烦恼就多,喜欢思辨。比如我,从开始就要问轮回是不是有,西方极乐世界在哪里?科学和宗教是不是殊途同归?这样就很麻烦,所有事情喜欢弄个究竟,这是人生的一大弱点。会觉得时间来不及。读经慢慢就感悟于佛法的精深奥秘,心就能渐渐平静下来。从内观起,佛说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已是空。只要有一瞬能入空,也是妙不可言的体会。
所以应当读,一知半解的读也是好的。也给孩子读。每晚睡前,看什么经文,就读什么经文,没有界限。小朋友很喜欢,他也是有慧的孩子。说:“我有时候不喜欢去上学,心里有一个天使和我说要去读书,有小朋友玩还可以学知识;有一个魔鬼说不要去,做错事情老师会批评。但是一听经文,觉得天使和魔鬼都不见了。”这就是朴素的一念不着。你可以看到小朋友躺下去,佛音一起倒头就睡。第二天该上课该玩该读书,心情愉悦。
这是经文所加持的喜乐安平。
二
现来谈谈维摩诘前三品的些许心得。维摩诘经是禅宗的开山大典。禅宗是达摩祖师来华后才流传开的,但在此之前,鸠摩罗什法师就翻译了《维摩诘经》。读后觉得真的很不一般。这本经文讲的是维摩诘居士生病了,佛派五百大弟子前往问病,五百大弟子无一敢担任此重任。因为五百大弟子一一被维摩诘居士教训过,心服口服。佛又问大菩萨们,弥勒菩萨、持世菩萨、光严童子等,无一敢代表佛祖去探病。最后,佛派了文殊师利带着八千菩萨,五百声闻,百千天人前去慰问。其实慰问是假名,佛主要是派他们去学习的。维摩诘假借生病,来了一场世纪之辩。其中有许多典故,包括天女散花这一段,后面成为昆曲、戏剧和许多诗词歌赋的源头。所以中国文化的根源,有很多禅意的场景,其实是从维摩诘经里揣摩演变而来的。
典藏的精深奥秘,不是一般文学可以比拟。
这个经是很有意思的,一个居士,把如来佛的所有弟子都给难住了。按照中国传统思想,佛教教义,维摩诘你不是个官,老百姓却敢骂官。佛教也是等级森严的,无有规矩不成方圆嘛!维摩诘一届白衣,神通广大,逍遥不羁,入深法门。这本经书其实需要有恭敬心才能看的,因为教习的是出世法而不是入世法。不是一步步修正的渐进法门,而是当头一棒的顿悟法门。因而是如来禅的经典要义了。读了前面三品,有以下三点感悟:
一是无分别心。
整个故事梗要就是如此,维摩诘一白衣居士,难倒诸菩萨。这就是无分别心了。现世各位,都有无数的名头和名号,有时候一看名号就起了分别心了。真的能做到众生平等吗?讲真很难。你看到一个大官就起敬畏心,看到农民就起傲慢心;当个科长主任的,顿然觉得黄袍加身,厉害的不得了,对人待物因为对方的身份有所分别。看不起这个,看不起那个,羡慕别人。都是分别心。维摩诘就不是,管他三头六臂,大弟子不大弟子,照样劈头盖脸一顿毒打。偏偏讲的很有道理,这个就很了不起。而无分别心是不是应当由无所求来。无欲无求,无所分别。我不求你,管你是天王格老子,与我何干。所以欲求少一点,自然也就清净一点。此其一。
二是仁者无敌,不拘小节。
方便品里说,维摩诘可不是袈裟披身的和尚,是个在家居士。老婆妻妾有的,却不沉迷;妓院也去的,赌场时不时光顾一下,为了传达佛法。达官贵人和平民百姓都结交的。在这种场所证得八地以上菩萨果位,不再退转,是多么了不起的功德。
试想一下,现今很多人藐视金钱地位,那是因为他们没有得过。如果得了权势,还能始终如一,这才叫淡泊名利。因此女孩子找对象,父母总说找个老实可靠的就好。这里有一个问号,是真的老实可靠,还是因为没钱没地位没本事,不得已而老实可靠。在不同的环境下会不会逆转?所以有话说:回头浪子最可贵,也是这个道理。
因此,看维摩诘经是要很恭敬的。要看文字的要义:为说胜法,断其贪着,教以忍辱,除其我慢,教以正法,示以忠孝,化正宫女,令兴福力,誨以胜慧,示现无常。维摩诘对长者,居士,刹利,婆罗门,大臣,王子,太监,庶民,梵天,帝释能分类教化。从佛法教义看,维摩诘简直颠三倒四,就拿口业来说。都说不要造口业,而维摩诘则是逮到一个骂一个,舍利佛智慧第一,就说他没有智慧;须菩提和他化一碗斋饭,骂他没有资格吃这碗饭,把他骂糊涂了;阿难给如来佛端来一碗牛奶也被骂。你说是不是很可恶,至少与人为善吧?这就是维摩诘的慈悲之处。大多菩萨是修一法门,各有神通。维摩诘怕他们起了我慢,对其进行教化。所以说行事风格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所端之心。所谓仁者无敌,就是这个意思。有一些很有名的公案,和尚看到女人掉河里要不要去救?大乘佛教是要救的。社会上有很多老好人,为人处事,如果一味要得到一个好名声,或者好结果而不敢作为,谁说话都说好。按照孔子的说法,“乡愿,德之贼也。” 这种人墙头草,一味求好名声,遇到事情就阿弥陀佛,糊里糊涂。不能明辨是非,没有立场,不主张正义,所以圣贤说他们会败坏道德,也是这个道理。因而,做事凭己之心,手法可以多样化。
三是做入世事,持出世心。
这点太难了,非常难。你说跑深山老林里躲起来修行有多难,不如在世间修行难。大乘佛教讲的是普渡众生,你不能只贪图自己清净,证得三藐三菩提,拍拍屁股走人了。看到世间疾苦,感叹一声也就没有了。这样只能是辟支佛,小乘佛教的做派。难就难在这三界火灾中翻滚,油锅里炸着,还能起清净心。
阿弥陀佛经说“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每个人都是自在性空,都是未来佛。我们在这里赞叹佛的不可思议功德;诸佛也在称赞我们在这样的五浊恶世行善积德,精进修行的不可思议功德。所以不可妄自菲薄。弟子品里头,每个弟子都是有大本事的,维摩诘就着他们的本事一路骂下来,仿佛有本事也是错了。其实是令众人不着相。
南师也教导:他说他之前书法写的很认真,也很好。后来有人夸他书法写的好,可以成大家。他就不写了,怕着了相,起了分别心。这是对大师来讲的,以我们现今的成就,再如何快马加鞭,很难有很高的修行。所以做人做事应当更加努力。到了很高的成就,再来考虑着不着相的问题,能轻轻放下来,就算了不起了。所以说大家看佛法,好像是每天云里雾里,敲敲木鱼,念念经,阿弥陀佛就完了。似乎很消极。维摩诘经我得到的是积极入世,自利利他的感悟。此其一;
其二,佛学其实是解决生死的问题,是出世法。因此很多人会认为拜佛就是为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去了天天好吃好喝。阿弥陀佛经里仔细描述了西方极乐世界:“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金银、琉璃、玻璃合成。” 住起来相当舒服。所以大家想着大师涅槃,死了就证得果位了,开心的不得了,大家都想学,看看能不能一步到位。
涅槃不是死了,如果死人就是涅槃,那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了死去那一刻,似乎也不对。因为未来心不可得嘛!佛法是很积极的,如果不积极,维摩诘就不需要管天管地,操心这个操心那个了。不止一个积极,还有慈和悲在。
我的体会是为人处事应当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身体会败坏,你还是一天三餐好好伺候着这个身体;在家人要养家糊口,努力工作,你也是勤勤恳恳;尽量多做事,少得失心,就很了不起了。维摩诘识破魔王的那一段,魔王带的五百欲女全部立刻证得菩提心,要求留下来修行。魔王说行行好,你给我留一个带回去呀!维摩诘说你都带回去吧。五百欲女说那日后我怎么修行?维摩诘说在哪里都能修行。在魔界修行功德更大,因为你能教化异类。所以说,认真做人,认真做事,不起烦恼得失心。行入世事,怀出世心,就是修行。
以上是阅读的初浅见解,数年后再回头来修正。也欢迎批评指正。
于2016年11月4日 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