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言必称尧舜".,可见孟子对尧舜之道的重视程度。这一点我们从《孟子》中尧舜禹频频出现也可以看出来。据统计,在《孟子》35370多字中,“尧”字出现有58 次、“舜" 97次、“禹" 30次,比“周公" 18次、“文王"35次,出现的频率要高得多。可见,孟子对舜尤其感兴趣,提及舜的地方在尧舜禹中为最多。
从《孟子》的相关记载来看,孟子对于尧、舜、禹也分别有着不同的评价。
《孟子》虽然“尧”字出现的次数为58次,但单独叙述尧的事迹的文字并不多,孟子对尧也少有专门的评语,尧多与舜并提,赞颂尧舜之道或其伟大历史功绩。孟子对尧舜之道的颂扬,贯穿于《孟子》全书。一方面,孟子赞颂尧的为君之道。《滕文公上》详细记载尧举舜治理天下,孟子欲以此为例来说明君王治天下需要任用贤人的道理。孟子认为圣人是做人的标准,他将尧舜这样的圣人之间的关系定位为君臣关系的典范,“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倡导后人需要效法尧舜。如果“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孟子认为尧对待舜的方法也是君主尊贤的典范,是应当为当时的君王所效法的。“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污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孟子借尧舜死后,天下大乱,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情况,说明尧舜对后世的巨大影响,并反衬尧舜为君的伟大和尧舜为君之道的重要。
另一方面,孟子又认为“尧舜与人同耳”,“尧舜,性之也”,即尧舜实行仁义是发自本性的,习于本性,因其自然。孟子同意“人皆可以为尧舜”的说法,他认为尧舜虽然是圣君,但其所倚之道却是人人可为的孝弟之道,“尧舜之道,孝弟而已",人的本性是向善的,只要人努力修身养性,积善行德,也可以达到或者至少向尧舜靠拢一些。
孟子对舜尤其推崇,对舜的赞誉远远多于尧和禹,《孟子》中“舜”的出现次数比“尧"和 “禹”字相加的和还要多,有力地突出了舜在三圣中出类拔萃的崇高地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舜是儒家心目中最完美的圣王典范,因为他不仅通过“修身"具备了“人伦之至”的内圣品格,而且还在“仁政”活动中实现了“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外在理想。舜也是孟子为表现其社会理想和政治抱负而树立起来的一面旗帜。
孟子对舜首先称赞其为君行仁义之道,孟子将其塑造成为一个与尧一样崇高伟大的贤明君主。“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偏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舜在这种险恶情况下被尧选拔出来,并不负众望,赶跑野兽,治理洪水,征服了大自然,保护了人民。孟子认为“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舜是从仁义之路而行,并不是把仁义当做工具或手段来使用。关于尧舜之道,在前文中已有论述,此处不再赘言
其次,孟子耗费大量笔墨将舜塑造为“大孝"的典范。孟子对于舜“孝”行的论述文字要远远多于对其为君才干的称赞。孟子最推崇舜的“孝",认为舜是“大孝"之典型。《孟子》七篇,十一处提及舜的“孝",可谓赞不绝口。纵观《孟子》提到“舜"或“大舜”的就有90 多处,其中能够单独叙述某个事件或完整表达某种思想的,也有36处之多,足见孟子对舜的推崇程度。孟子曰:“视天下悦而归己,犹草芥也。惟舜为然。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舜尽事亲之道而瞽瞍底豫,瞽瞍底豫而天下化,瞽瞍底豫而天下之为父子者定,此之谓大孝。" “大孝终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把父母看得远远重于天下,直到五十岁还怀恋父母,只有舜才能做到啊。“父母爱之,喜而不忘;父母恶之,劳而不怨",“舜其至孝矣",对父母的孝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舜无愧为“大孝"、“至孝"的典范。弟子曾问孟子,舜为天子,皋陶为法官,假如舜的父亲瞽瞍杀了人,当怎么办?孟子在无法回避这个问题的情况下,给舜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舜视弃天下,犹弃敝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欣然,乐而忘天下。”.可见孟子对舜的“孝” 是多么敬仰,他甚至认为舜可以为了庇护父亲,毫不犹豫地抛弃君主之位。
孟子曰“尧舜之道,孝弟而已”,将孝道上升到国家政治统治思想的高度,这是孟子借尧舜之道对前人“孝"思想有选择的发展。在孟子的思想中,孝道思想是仁政的基础。“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养,养之至也。".舜做了天子以后,以天下养瞽瞍,可谓达到至孝的境界了。
此外,孟子还对舜其他的卓越才能和优秀品质做了论述,如舜从善如流“大舜有大焉,善于人同,舍己从人,乐以取人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言舜对于行善没有自己与别人的区分,抛弃自己的不是,接收人家的是,并以此为乐:“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 。
孟子对禹的论述在三圣中是最少的,《孟子》中“禹”字的出现次数为30次,比尧舜都要少得多。孟子对禹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评价:第一,称赞禹的从善如流和关心百姓疾苦的品行。孟子称“禹恶旨酒而好善言”,讨厌美酒而喜好人家向他进善言,而且“禹闻善言则拜”。孟子认为“禹、稷、颜回同道”,他们都关心天下百姓疾苦,“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所以他们很急迫地将天下百姓解救于水深火热之中。第二,孟子还大力称赞禹的治水功绩。“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尧举舜摄政,舜命禹带领人民治水。“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人,”.终于制服了洪水,使人民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