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正确的事情不一定是正确的,很可能会把结果带向错误。
在看到伊朗国王在上世纪70年代进行的改革,其中所做的事情都是正确的,都是一个有理性的有抱负的国王做的最后的事情。
但结果在实行的时候,却让他众叛亲离,别迫下台流亡它国,最终老死他乡。
那他的改革方案都是什么?为什么开始别多数人拥护,后面却成了下台的根本原因?
看了他的一系列改革,里面有两条得罪了两大利益集团。
1,将地主的土地有国家收购,然后按市场价格的70%出售给佃农,同时政府提供为期25年的低利息贷款用于购买土地。
2,解放妇女,让她有公民权。
第一条,有两个问题很难解决。
1,长期生存在社会最底层的佃农,没有长远经营财富的知识,也没有抵抗外界风险的物质保障。
想到在老家听大家聊天,他们在算买房的房贷时,一般的意见是,能少贷就少贷,能短贷就短贷。
在他们的意识里,欠债是不好的,是难受的,想着在将来的几十年的日子里天天要想着这笔债,心理负担大重了。
现在的人都会这样想,何况是生活在50多年前的佃农?
他们的生活压力一下子就增大许多倍。
而且这种压力真正的对他们的生活造成的实际的影响。
按期还款的魔咒,让他们的日子一直生活在惴惴不安中,没有物质保障时,一点风吹草动就很可能就还不上款。
但国家的钱就不可能不还,怎么办?只能借新债抵旧债。
2,官僚集团让改革成了新的敛财工具
想起了北宋时王安石推广的“青苗法”,本意是让农民在春种时能有一笔启动资金,能购买相应的种子和工具改进生产效率和生产规模,从而能在秋收时获得更好的收益。
但在全国范围内执行后,就变成了各级官僚集团敛财的工具了,最终的后果就是最大的利益集团——地主集团被得罪了,而应该受惠的底层农民却受到了更大的损失。
伊朗当时的情况也是一样的,佃农背了一辈子的债,在短期内生活更困难了,在自然灾害面前慢慢的落入了高利贷的陷阱,一辈子都翻不了身。
而掌控了治理权的官僚集团,利用资源优势,能更方便的榨取农民的财富。
例如,因为欠国家的钱,催收的人员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能宽限的期限,那佃农就会想办法巴结催收债款人了,这里面的利益关系就够农民吃一壶的了。
这一条得罪了地主阶级,而让应该得到实惠的佃农生活更辛苦。
第二条,问题更大,得罪了有着广泛群众基础的伊斯兰教,直接让他脱离的民心,而得到实惠的妇女由于长期的风俗传统地位并没有什么提升。
看了其中的别的改革,基本是西方对日本的一系列现代化的改造的措施,没有做过多的本地化改造,里面没有太多可以说的,也不是利益冲突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