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朋友圈里有一个很另类的人。
很长一段时间,他每天更文。写的东西怎么说呢?说不出来的一股怪味道,就像是唯物主义式的正能量加上初中生般的幼稚,一堆积极向上的废话加上出人意料的狂妄……
我还记得他文章有句“再过6个月我会让你们看到,让那些嘲笑我的人都见鬼去……”,然后用不同的句式将同样的话表达了5遍。
一段时间之后,他停止更文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实现了让人见鬼的目的……
他开始减肥了。每天发一些:6个月后,我会让你们看到一个全新的我……然后曝上自己帅气的照片。发誓要回到当年的身材。
有一段时间后,减肥这件事也没了下文。他开始唱歌了,各种唱……
我一直怀疑他是不是神经出了什么毛病。
后来在一次线下活动中见到了本人,他自我介绍的时候说:我是本地最不红的网红……
我这才明白过来,感情这孩子这么折腾着是为了成为一名网红!
02
傻子都看得到,当下的社会,素人、草根每个人都面临着机会。
上帝(互联网)为所有人打开了一扇门,挤过去,就是成功和财富。
听了很多故事,有人做主播赚足了十年工资的,有人靠写作实现财务自由的,有人靠微信卖水果换了几套房的……
这些故事带来了更多的故事:
有16岁的小姑娘吵着要父母出钱整容,说:这20万就算你们的投资,我做主播后赚到钱马上就可以还给你们。
有个同事的朋友,奋而辞职去互联网+水果农业,听说赶上了天灾。
还有开头那位仁兄,一生只愿做圣贤,噢不,网红,只愿做网红。
这股狂热的产生并非没有根由。
首先是成功的年轻化。
明星就不说了,什么提壶Boys,三个小鲜肉身价都过亿。富三代也不用说,还是学生就持有2、3亿的市值。
关键是,一大批草根出生的创业者们也被媒体捧上了天。往远了说,有拽拽的余佳文,卖情趣的马佳佳,往近了说,有小五子、小六子。跟这些人比起来,教主咪蒙都算是上一代了。
“年轻”、“草根”、“成功”、“财富”……当这些关键词摆在面前时,难免会产生某种错觉:我也可以。
其次是可致富领域的多样化。
现在好像学武大郎卖个烧饼都能致富。臭豆腐、米粉、袜子、避孕套、大姨妈巾……只有你想不到的。李师兄单位旁边有个卖米粉的,夫妻店,衣着不光鲜,两个孩子都送出国,房子三套。
除去快消行业,知识变现领域更加火爆。刚刚打开几个月没开的“得到”,瞄了一眼武志红的订阅量——130000。我的老师做过两期演讲网络班,7天之内,三个微信群爆满。院长我去年闲极无聊,随便做了个亲子课,100元一个人,除了微信圈没发过任何广告,结果来了20个人。
还有什么不能致富的?跑腿、聊天、开个视频唱个歌……
根本上,可能还是心理的物质化。
如果在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里,对物质的追求反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它可能涉及到人能否生存,以及生存的是否还算得上舒适。
一个到达了温饱线上的人,为何还要像夸父追日一样追着物质不放呢?
可能的解释是,他追求的不再是物质本身,而是一种心理满足感。也许是地位,尊严,或自身价值的证明。
开着兰博基尼在街上呼啸而过并不能带来满足,真正的满足是,得有人知道开车的人是他。
记得某个非洲国家,成功的中年人以找个年轻的小三为荣,当地的文化肯定这种做法。政府也觉得似乎不妥,但法律似乎不起作用,就请了一个专家组过来帮忙。
心理学专家们做了一件事:铺开盖地宣传,这种做法让人感到恶心。(记得他们其中一个广告,是看到这种中年人后,周围的人都露出鄙夷的神情)。
结果自然是,没有中年人再堂而皇之地找年轻姑娘了。
03
故事有两种。
一种是被看到的,光鲜的,亮眼睛的,让人被振奋的。另一种,是背后被忽视的,看不到的,没有报道价值的。
可是大部分人,是要按照背后一种故事生活的。
在一本奇书里,作者讲了一个故事:
有个很有钱的明星,通过自己在政府的关系得到秘密消息,世界末日要到了,而政府没有能力救所有人。
明星于是倾尽家产,选定了一座山,在地底造了一个坚固的堡垒。并配置了很多年的食物。
在末日前三天里,他住进了堡垒里。结果,因为黑心的开发商,他被劣质的装修材料毒死了。
当然,也并没有什么世界末日。
笑过之后,我想了很久。
很多时候,一个人努力的结果难道不正是这样的?一场笑话而已。这才是真正现实的故事。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说:是的,黑天鹅,随机致富的傻瓜。
这跟那些谈论,要写作,要红,要如何如何的人而言何其相似。好像所有的坚持,一定会得到想要的那份结果一样……
对于成功这件事,努力既非充分条件,也非必要条件。那么,努力的意义何在?
也许,只有剥离了目的和焦虑感,这份意义才会显示出来吧。
【上一篇】:如果世上没有咪蒙
【❤下方一秒点赞,助力院长日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