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多不一定教育成绩好
从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教育部多次召开会议,强调落实,要求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及学校要坚决克服“五唯”顽瘴痼疾——对于广大中小学校而言,主要存在“唯分数”“唯升学”的顽瘴痼疾,到今年上半年教育部密集开展“五项管理”的落实检查,再到此次的“双减”,核心都是作业问题。学生作业负担的减轻,关键在学校,在教学一线。(刘自学/中国青年报)
学生作业负担重,基于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家长和老师的剧场效应。
学生的作业负担重已经成为了一个共识。每一年的开学季,各类书店教辅资料的销售额是指数级的飙升。作为中小学生,能够保质保量的完成学校配备的练习册和课本的习题,成绩应该不是很差。如果稍作统计会发现,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会购买教辅资料,而且至少每科一种复习资料。当然学生购买资料,有的是老师的要求,有的是家长主动购买。无论家长还是老师要求学生购买资料,大多都是一种“剧场效应”。 剧场效应就是在一个剧场里,大家都在看戏。每个人都有座位,大家都能看到演员的演出。忽然,有一个观众站起来看戏(可能是为了看的更清楚,也可能因为身高较矮),周围的人劝他坐下,他置若罔闻,求助剧场管理员,管理员却不在岗位。于是,周围的人为了看到演出,也被迫站起来看戏。最后全场的观众都从坐着看戏变成了站着看戏。在教辅的剧场效应中缺少“剧场管理员”,教辅成为了学生作业负担的重大部分。
第二,教师的认知偏差
大多数教师有一个错误的认知偏差,认为学生做的题目越多,就会见到的题型越多,学生的做题正确率会越高,成绩会越好。其实,成绩的好坏,与学生做的题目多少不成正比例关系。每一次考试结束后,很多老师会发出“这道题我都讲了多少遍了,学生还是不会。”“这道题都是原题,学生还是没有做上来”等等的感慨。越是学生不会,老师越是喜欢用题海战术,期待学生通过多次的强化训练会做习题。问题不在于学生做的多与少的问题,而是学生真正的掌握了多少。老师舍近求远,学生从开始根本就不会做题,做得越多,学生会越混乱。
第三,家长和老师的焦虑
学生的作业越来越多的原因可能不是教学任务真的有那么多,而是老师害怕在考核中落到后面,因此不断地通过增加习题量来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增加做题量,不过是老师的一种自欺欺人,没有解决根本的问题。学生除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外,家长还会额外给孩子准备作业,家长也期待孩子的考试成绩更好一点。总之,孩子的作业越来越多源于教师和家长对于教育的焦虑。
作为学校,在减少作业负担中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学校的“管理员”角色不能够缺位。学生的作业量越来越多,一定程度上源于家长和教师的剧场效应。学校作为管理员,及时的制止这种无序的行为。让老师和家长按照教育教学的规律为学生布置适当的作业,让学校的作业量趋于正常化。
第二、教师提高学生做题的质量而非数量。考试成绩的提高不是学生做了多少题,而是学生会做多少题。与其学生把大量的时间花在题海战术,让绝大多数学生掉队,还不如老师扎扎实实的让每学生做会每一道题。向每一道题要质量才是正道。
第三,正确看待成绩,减少焦虑。一份试卷很难反映出学生的真正的学习水平。而且成绩只是学生求学生涯中的一个附属品,而不是最重要的。不是所有成绩好的学生能够有一个好未来,不是成绩不好的学生不会有好的将来。辩证的去看待成绩,认真的对待每一道习题,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有所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