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有的人认为社交和沟通不需要技巧,只要一颗真心就够了。他们听不进技巧与方法,并且对社交技巧有着不可思议的偏见,甚至不断的泼脏水,把他们和不真诚、有心计、虚伪世故划上等号。这是在是低估了沟通的复杂程度和重要程度,所以才会出现那么多把低情商当坦率、把不顾及他人感受当耿直的人。
还有的人把社交和沟通技巧简单的理解为嘴上功夫,可是嘴皮子利索、能说会道的人就一定是沟通高手吗?当然不是。一个能言善辩,但始终要在言语上胜过别人的人,恐怕会成为圈子里最不受人欢迎的家伙。
你所谓的社交有用吗:
结识很厉害的人的方法很简单,那就是成为很厉害的人。
仰望一个很厉害的人,你最多聊天时多一个“我认识某某某”的炫耀资本,成为他们其中的一员,才算真正意义上地进入他们的圈子。
你有没有发现朋友和非朋友最明显的分界线,就在于发生联系的渠道和频率?所以《别独自用餐》中有个简单有效的建议:“当你要去结识他人并开始一段新的人际关系时,如果你想要对方真正认识并且记住你,那么至少要让他通过三种不同的联系方式去看到你或者听到你的名字才行。”
可以是从他人的嘴里、面对面交流、社交软件来往、电话沟通、邮件书信等。
或者三个平台、三个维度、三种不同的事迹等等。
人脉的真相:能力是1,人脉的后面的0:
内向者和外向者最大的区别不是看起来是否外向,而是他们内在精力的恢复方式。
外向的人就像太阳能电池板,需要暴露在太阳下再次充电,到外部世界去四处活动来获得充沛的精力。内向的人就像充电电池,需要停止花费精力,停下来休息,以便再次充电。对性格内向的人来说,刺激较小的环境才能让他们恢复精力。
英国的人类学家邓巴认为:圈子的数量增加,意味着社交负担成倍的增加,他经过研究发现了一个数字“150”,这个数字代表我们可以保持社交关系人数的最大值。这种社交关系达到什么程度呢?大概就是你知道他们是谁,和你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有效的人脉是基于平等的资源置换。即使常常被温情掩盖,但社会交往是基于互惠原则的。
我们都不喜欢临时抱佛脚的社交,不喜欢那个平时僵尸粉一样的微信朋友,上来就让我们帮忙点赞、投票;不喜欢那个多少年不打交道的同学,要结婚收份子钱了才找你客套;不喜欢那个平时很少往来的亲戚,需要借钱才把你想起。
太多的人在继续帮忙的时候才想起自己需要一个人脉网,但所有成熟稳定的关系都是需要不断维护的,想要得到别人的信任和帮助,必须靠自己一点一点去积累和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