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译:
(纣王昏乱残暴)微子便离开了他,箕子做了他的奴隶,比干劝谏而被杀。孔子说:“殷商末年有三位仁人。”
殷商最后一个国君就是殷纣王,昏庸无道,随便杀人。还发明了炮烙之刑,就是把人绑在铜柱上活活烫死。有很多残暴的方法。
面对这么一个残暴的君主,孔子说的这三位仁人,都是应对的办法。
微子是纣王的哥哥,选择离他远去,不与这样的人合作了。
箕子是纣王的叔父,选择了装疯卖傻,成为奴隶,就是苟且偷生。就像宁王把唐伯虎拉来一起反叛,唐伯虎一想他赢不了,即使赢了他自己也是乱臣贼子,就装疯卖傻,然后宁王以为他真疯了,就扔出去不管了。这也是不合作的一种办法。
比干和纣王在朝堂上谏言,纣王问他你这些话是凭什么敢说出来,比干说凭一颗忠心。而纣王听说忠义之心有七孔,你可敢挖出来让朕看看。活活逼死比干,就这样有了七窍玲珑心的传说。比干这是选择与昏庸无道的纣王硬干了。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这就是孔子认为他们三人是仁人的原因。
2,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译:
柳下惠做执法官员,多次被撤职。有人对他说:“您不可以离开鲁国吗?”他说:“正直地工作,到哪里去不被多次撤职呢?不正直地工作,为什么一定要离开祖国呢?”
柳下惠的认知就是天下乌鸦一般黑,去哪里都一样。
焉往而不三黜:选择环境,让环境塑造自己。
不要忽视环境的影响力,好的环境催生善的行为,坏的环境诱发恶的意念。环境对人的成长的重要性,古人早就意识到了。大家所熟知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孟母就是在不遗余力地给孟子创造好的学习环境,引导他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我们在自身努力的同时,有意识地给自己选择一个好的环境,才会事半功倍。
推荐书籍 《他人的力量》。
3,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译:
齐景公(对别人)讲到对待孔子的打算时说:“用鲁君对待季氏的方式对待孔子,我做不到;我要用次于季氏而高于孟氏的待遇来对待他。”不久,他又说道:“我老了,没什么作为了。”于是孔子离开了齐国。
这段话并不是连在一起说的,中间隔了时间的。
齐景公经过思考觉得这个仁政实行起来太麻烦了,他又没有励精图治的心,所以就算了。
齐景公有强大的军队,但死以后也没人说他的好话,这是孔子对他的评价,其实也是表达了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