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信任或被别人信任。小时候,老师告诉我们说:“要相信别人,因为孟子说,人之初,性本善。”。长大后,警察叔叔告诉我们说:“不要轻信陌生人,因为荀子说,人之初,性本恶。”。他们谁说的对?我觉得都有道理。
老师的话,让我们相信:世上还是好人多;警察的话,让我们知道:世上还有少数坏人。
于是,我们不知不觉的走进了一个熟人社会。这个社会的特征是:我们虽然仍然可以与陌生人接触,但是我们与他们之间缺乏信任。原因是,我们不了解他们的现世和前生,我们不知道他们是好人还是坏人?一句话,我们与他们打交道时,没有安全感。
如果非要与他们来往,首先要把他们变成我们的一个熟人,然后渐渐的成为朋友,如果有机会,我们更希望他或她能成为像家人一样的好朋友。
那么,当一个生人变成了熟人之后,或者变成了“家人”之后,有什么好处呢?当然有。当生人成为熟人之后,特别是成为“家人”一样的熟人之后,就会拉近彼此的情感距离,就会增加彼此的信任。
有了这份信任,我们做起事来就有了一种安全感。好处当然是很多的,我们可以放心大胆的做事,不再前怕狼后怕虎;我们会抱团取暖,不再单枪匹马;我们有了一个安全的范围,不再怀疑身边的危险。
那么,有什么不好吗?当然也是有的。有了熟人和熟人文化之后,会减弱我们的进取心和拼博精神,我们不愿意凡事皆从头做起。我们不想再走那么多弯路,凡事都想走捷径。别人落户口按规定须要15工作日,我们通过熟人3天就办妥;别人办户照按规定须要20个工作日,我们找熟人7天就拿到了。别人遵守的是社会规则,我们操作的是“潜规则”。
在一个公平的社会里,每个人都应该遵守社会规则,多数人也都懂这个道理。但是,也许是因为我们的急燥,也许是我们内心的焦虑,也许是那些受骗上当的反面教训看见多了,我们总是对生人缺乏信任。
然而,我们忘记了一个事实,即信任是相互的,找熟人也是需要花成本的。一个三流的女演员想上戏,就得去“潜规则”导演或制片人、投资人,亦或是被人家“潜规则”。
什么是“潜规则”?“潜规则”就是绕过了规则的规则,一些规则以外约定俗成的规定,比如,我为你办事,你给我好处。当然,也可以理解为是“熟人社会的规则”或“熟人之间的规则”,“潜规则”只能在熟人之间进行,或者说只能通过熟人介绍和推荐进行,一句话,生人之间没有“潜规则”,因为他们之间没有信任。
一次,在飞机上与一个年轻人聊天,我说,加拿大与我们相比,是个生人社会。我很难想象,在一个生人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如何建立起来的?他说,其实很简单,一开始也感到不适应,觉得他们办事效率太低,凡事都按规则,一点也不会变通。但是当你总也找不到熟人时,也只好认了,只能照章办事。如果遇到对方故意刁难,你可以投诉他。这样一来,慢慢的也就适应了,习惯之后反而省去了不少求人的成本。并且,大家都这么做,都在一个起跑线上,心里觉得很公平,反而有了一种做人的尊严。
“但是,你也不要过分相信这些外国人,他们的遵纪守法也是有局限的。他们只承认那些写在纸上的条款,对口头的承诺常常会变卦。”
他的话,让我恍然大悟。我似乎明白:人与人之间,不能没有信任。但是也不能跳过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准则去盲目的相信谁,依赖谁,熟人之间,更应如此。
我常想,我们信任别人,或被别人信任,不仅要建立在友谊的基础上,更要建立在法律和道德的基础上。过份强调道德是不行的,尤其是只重视“熟人之间的道德”。信任,更应该建立在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只有这样,才能加快从“熟人社会“向“生人社会”转变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