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刚结束,武亦姝高考成绩优秀的信息刷了屏。
这个诗词功底出众的女生,在面试节目中俘获了万千观众的心。又在该考试的年龄,当仁不让一心备考,据说她的成绩是上海高考考生的前70强!
武亦姝的父母对她的教育非常用心。她爸爸每天下午4:30后就陪伴女儿。为了女儿的教育,还阅读了大量经典,其中包括《山海经》。
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大名鼎鼎的管理学家史蒂芬·柯维的育女故事也是如此。有一次,他和女儿约定好周末要去玩。可到了约好的日子,他遇见了一个重要的客户朋友,朋友提出请他吃饭。女儿以为爸爸会放弃和自己的约定,却没料到史蒂芬拒绝了约会,对女儿说:“我们俩还有个约定。对吗?”这个故事成了史蒂芬·柯维女儿终身难忘的美好记忆。
也许我们能通过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中的道理诠释这个故事。史蒂芬主张要事第一,在对女儿“履约”方面,优先级超过了工作。又比如,用《被讨厌的勇气》的主张,人生处在共同体之中,“工作狂”的人生是不平衡的。又或者,对孩子要重信守诺。
公益片《取款机爸爸》中,就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小女孩彤彤的爸爸很忙,彤彤一直渴望爸爸的陪伴,却只能通过取款机里的“钞票”感受到爸爸的爱。她羡慕别的孩子有爸爸的陪伴,只能幻想一个“取款机爸爸”陪自己荡秋千、骑自行车……彤彤画了一幅画,画中的“爸爸”就是一只方头方脑的取款机。
公益片中的彤彤爸爸迫于生计,不得不外出打工。而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可能并不像彤彤爸爸那样因为生计而远离家乡。但你会不会为了拓展自己的人脉,在觥筹交错中迷失了本心、忽视了家庭,错拿“金钱”代替“爱”?
现实生活中许多家庭“父爱缺失”的现状,催生了市场需求,各国出现了新的社会现象:
日本经济新闻网报道,日本近期开设了“爸爸银行”,由免费志愿者充当“代理爸爸”,陪伴孩子玩纸板、摄影、参加家长会……
英国“男保姆”行业越来越受青睐。伦敦一家叫My Big Buddy的专门从事男保姆推荐的中介,注册的人员不乏高学历、富有专业技能的人士,其中有牛津大学的毕业生、大提琴演奏家……
“代理爸爸”、“男保姆”走红,体现了爸爸“缺失”的社会现状。然而,这些“代理爸爸”、“男保姆”真的能取代爸爸的陪伴吗?
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在他的著作《自卑与超越》中提出:在家庭生活中,父亲和母亲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父亲与妻子的关系,待人接物、对待工作的态度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这种影响是持续的。代理爸爸不可能替代父亲对孩子的长期影响。
正因为此,英国著名文学家哈伯特一语中的:“一个父亲胜过100个校长。”
我们忙于经营“人脉”,是希望自己拥有更多的发展、更丰富的人生,更希望给我们爱的人更好的生活。如果我们因为忙于“推杯问盏”而错失了孩子的童年,“透支”的是孩子的未来,更是家庭的幸福。
那些忙于应酬的父母们,是时候放下你们的酒杯,离开你的“饭局”了。多陪陪孩子们读读图画书、踢踢足球、做做手工……让孩子的人生,留下“父亲”的特有记忆。
作家刘墉曾说过,“许多爸爸在孩子的图画里,没有手。”
别让你的孩子的图画中,只有你模糊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