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过这样的体验么?在一台抓娃娃机面前,也不是真的很喜欢那个娃娃,仍然不甘心的在机器前长时间战斗着。
五彩缤纷的抓娃娃机,遍布购物中心、电影院、超市、步行街,所在之处尽是拥趸。每次经过,脆弱的自律防线就全面崩溃。
昨晚,又带着儿子去抓娃娃了。我原本给自己定好规矩的,玩10个币就走!
可这台机器就像个520胶水,一旦触摸,就就不能轻易脱身了。如果从始至终都没有抓上来过,可能也就死心了。
但关键是,还能抓的到,大概喂12次币能抓一个的水平。
其实,这水平不能算最差的。在我前面抓娃娃的一对情侣,花了40块钱一个也没抓到。作为有经验的操盘手,我认为他们犯了大忌。
抓娃娃第一点就是抓近不抓远。第二不要这台机子抓个两次,那台机子抓个两次。还有稍微学点技巧学会怎么去卡位。但我替他们着急也没有用,因为在娃娃机旁边指指点点教别人怎么夹的人,是帮不上忙的。
其实我也没帮上自己---遵守原定只玩10个币的规矩。竟然如此有耐心的在几台娃娃机前耗上大半小时?似乎有点不可思议!
作为看过一些心理学书籍的伪知识分子,我也开始深刻的自我反省。
夹娃娃这个东西一旦手碰上机器就会上瘾的原因有两点:一是我不能每次都能抓到,二是完全不知道自己哪一次能抓到。于是商场就利用了我贪婪又爱刺激的心理:
抓不到不罢休!
才抓出来1只!不行,
都喂了这么多币了,绝不能放弃!
最喜欢的那个娃娃夹不到,不管夹到多少个都不会开心......
于是昨晚就出现了一个生动的画面:妈妈像个蓝翔学校毕业的挖掘机司机一样,在一台机器前弯着腰,不停的操纵摇杆—瞄准目标—按下按钮,不断重复这个动作。旁边的儿子抱着抓来的公仔,一脸自豪的看着能干的妈妈。
这个画面很温馨,有没有?
看着一点都不像赌博,对不对?
AH!然而不要小瞧了这台萌呆可爱的抓娃娃机,它就是我们最容易接触、最低筹码的赌博行为了。当我向娃娃机投下那2个硬币的时候,其实真的不会意识到,这跟进澳门赌场玩老虎机一样的心理过程:即多巴胺奖赏回路。
也就是说,在抓娃娃机启动的一瞬,大脑已经产生了对“抓个娃娃”“抓到那个好看的娃娃”的想象,那就是奖赏预期,
然后我的多巴胺分泌水平就直接飙升,这是一种神经传导物质;它能够传递兴奋和开心的信号,我们的各种上瘾的行为也是与多巴胺有非常大的关系 让我们对其产生依赖。
此刻如果我顺利抓到娃娃,多巴胺奖赏回路会进一步给予多巴胺一些兴奋和愉悦的感受。而如果我这次没有抓到(90%的情况下),多巴胺水平则会急速下降到比正常更低的程度,带来深深的失落感。
这时,为了重新得到那种甜美收获的体验,我就会一抓再抓,而多巴胺的分泌会在这个不断反复的过程中“间歇性增强”;这时的我容易失去理性思考,像任何一种类似赌博规则那样,陷入了“再来一次”的诱惑中。
当我尝试的次数越多,沉没成本越大,就越难以自拔。没错!我们都是多巴胺的奴隶,更确切的说我们是我们大脑奖赏脑回路的奴隶。
多巴胺是对愉悦奖赏回路的分泌程度,一般听笑话是30%,美食为70%,Sex是100%,吸食毒品为500%,最高可达1000%!
凡是体会过这种感觉的,几乎没人可以拒绝再次尝试;赌博可以超越毒品,随着筹码加大,多巴胺呈几何级增加,很轻易突破500%,1000%,实验能达到最高数据是1200%。 是不是挺容易就魔怔了?
所以说,就连抓娃娃这么一个“碎片化娱乐”,我们想要战胜它,都需要心理学中强烈的自我意识来跟基因争夺主导权,而这,就是自然演化的残酷性!
说了这么多,不如抓个娃娃去!让意识跟基因做一次PK看看谁能赢?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