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朱光潜先生
拆书稿:江月
文学作品在艺术价值上有高低之分,鉴别出这高低而有所好恶,这就是作品的趣味。评判是辨别作品的趣味;欣赏是玩索作品的趣味;创造是将自己领略到的趣味表现在作品中。
文学的修养就是趣味的修养,它没有固定的客观标准,却也不能全凭主观抉择。修养的深浅极其微妙,常在毫厘之差上显出。好比善饮者鉴别一杯酒时的敏感,趣味也是这样的敏感,离开这敏感,好丑妍媸也就无从区分了。
不仅欣赏,在创作上也需要纯正的趣味。每个作者都需要必须对自己的命意布局遣词造句“锱铢必较”。一个人的特殊趣味造成他的特殊风格,而他的风格就是他的人格。
其实一切文艺上的好恶都可以做如是观:你可以特别爱好某一家、某一体、某一时代、某一派别,把其余都看成左道狐禅。何以文艺的趣味有这么大的分歧呢?作品的优越不尽可为凭,一般开风气的诗人在当时都不很为人重视,作者的深厚造诣也不尽可为凭。趣味的分歧是有趣的事实,粗略的分析造成这些分歧的有如下几个因素:
第一是资禀性情,瘟疫区委偏向在先天已有区别;第二是身世经历,每个人的特殊经历会形成不同的趣味;第三是传统习尚,各民族、时代甚至圈子都有它自己的好恶。
以上三个因素很自然地套在人的身上,轻易不能摆脱。但它们的影响有好有坏,我们应该做的是根据固有的性情加以陶冶,扩充经历、细心体会,接收多方趣味而融会贯通。这些功夫便是修养。
许多人在文艺趣味上的欠缺是由于在“知”上的欠缺。有些人根本不知,便也无从欣赏,这是精神的残废;有些人知得不正确,于是趣味低劣,缺乏鉴别力,以为一味寻找刺激和麻醉便是欣赏文学,这是精神的中毒;有些人知得不周全,囿于某一派别的传统习尚,不能自拔,这是“坐井观天”。
要诊治“知”上的毛病,唯一的方法是扩大眼界,加深知解。一切价值都由比较得来,你玩索的作品越多,种类越复杂。风格越分歧,你的比较资料就会丰富,你的鉴别力也就越可靠。
人类心理都有几分惰性,习惯先入为主,想要获得新趣味,往往须战胜一种很顽强的抵抗力。我培养文学趣味好比开疆辟土,须逐渐把本来非我所有的征服,它才能为我所有。生生不息的趣味才是活的趣味,这道理适用于个人修养,也同样适用于全民族的文学演进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