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在家断舍离,翻出研究生时期的“自然辩证法”论文一篇。
令我万分惊讶的是:妈呀十五年就这么倏忽过去了。
接着惊叹的是:稚嫩时期关注的东西我竟然一直关注到了现在。
不过也没啥奇怪的,好比我一直用一款妮维雅的润肤水,价钱一直在39块200ml,当年不算贵,现在也不嫌便宜。包装由粉色变成了蓝色,似乎中间还换过白色,配方也调整过了n轮,少了丝蛋白也少了玫瑰花味,因为不含酒精,皮肤舒服,也就一直回购到现在。
当然还惊讶竟然会写那么大一个题目。
人轴,没办法。
于是录旧作如下。基本保持原貌,实在太幼稚的就直接改掉了啊。
摘要略。
第一部分:问题的提出
自然辩证法,究其学科性质而言,属于哲学门类。
自然辩证法要研究的,是自然界,以及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及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并不是对自然界中某一特定现象、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的某一特定过程,或者科学技术某一特定学科而归纳的特殊规律。
而且,自然辩证法作为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和科学技术观,是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从整体把握自然界、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科学技术研究活动,及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
这就使得自然辩证法明显地区别于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各门学科,具有了哲学的性质。
不管人们对哲学有多么分歧的理解,在一般意义上总可以肯定,哲学是某种思想活动。这种思想活动以普遍(即作为整体的世界)为对象,以抽象的理智概念为手段,以怀疑和批判为风格。
哲学在思考和研究世界的时候,往往同时具有三个维度:求真、求善和求美。
求真,是指人们要从根本上求得对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世界的存在,当作真相(真理)加以把握或理解。
求善,是指哲学要探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求美,则是指哲学通过揭示存在形式上的规律性,进而揭示出存在的本质。
哲学在研究世界的真善美的时候,具有明显的反思性。即哲学往往不是把世界作为一个外在的对象来研究,而是联系人类自身,特别是人类的认识和语言(概念)来研究世界。
正是由于这种反思性,才使得哲学在研究世界的时候总是要涉及到人与世界、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此外哲学也在致力于确立精神的信仰,一种有别于宗教信仰的“理性的信仰”。
最后,哲学也是一种积极能动的改变世界,重塑存在的力量。
基于此,自然辩证法这一学科的性质是科学与人文注意整合的当代哲学,其人文价值在于它所关注的人类未来的生存方式。
由于科技发展与物质文明的不断进步,人类在享有前所未有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为道德沦丧、环境保护、克隆的伦理等问题所困扰,宗教伦理与科学技术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爱因斯坦曾指出:“没有宗教的科学是跛子,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瞎子。”
笔者也认为,在宗教与科学之间并不存在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对一般人而言,多少接受一点宗教意识,能在性灵上得到一些启示,从而了解人生不仅要重视物质生活,更要注重精神生活。物质生活的满足,常须依赖于外力,而精神生活的满足则可求之于内心。
而一个具有高度宗教修养的人,不但不会执意于世俗的荣辱得失,声色名利,甚至对最重要的生死关头,某种情况下都可能看得很轻。硕士研究生阶段一方面固然要多阅读专业方面的书籍以提高专业素养,另一方面也应锲而不舍地提高人生境界,认识人生的真义。
为此,笔者选取的禅宗与道家思想作为研究对象,试图从这两种介乎宗教和哲学之间的思想中,探寻其在自然观、自然哲学乃至科学技术方面包含的合理内核,结合笔者在学习自然辩证法时的一些思考,揭示出自然哲学的终极关怀。
中国这么一个具有悠久而深厚的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国家,发展科技不能与历史及现状割裂开来。禅宗思想与道家思想,都深深植根于中国的土壤,历史上曾经流传甚广,对全体中国人的思维模式、社会发展及科学技术,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种影响包含了促进与阻碍两个方面。而在现代中国,产生阻碍的一方面被不适当地夸大了,以至于禅宗思想和道家思想在不被广泛了解的同时,其卓越之处亦无法被了解和吸收。
本文通过将其与西方思辨体系比较,试图探究未来科技发展遭遇危机的解决之道。事情还没到眼前来,解决之道究竟也不能说得确切,只是巴望能引起一些共鸣,读者能从中获得一些启发,就很开心了。
预告:第二部分:禅宗浅析
温馨提示:如有共鸣,除了打赏还可以转发,还可以关注哦。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