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湿热黄疸的常用方,当属《伤寒论》中的茵陈蒿汤,中医描述的功用为清热、利湿、退黄,症属湿热内蕴,常用于病毒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等引起的黄疸。
可以看出:1)黄疸属于湿热症状之一,故湿热与肝胆有关;2)黄疸源于肝胆疾病,而肝胆属于消化系统,故湿热与消化系统有关。
通常西医所说的肝炎多指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肝脏损伤,临床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上腹部不适、肝区疼痛,部分病人有黄疸、发热现象。急性胆囊炎是由于胆囊管阻塞和细菌侵袭所引起,约95%的病人合并有胆结石;胆石症发生的基本原因为胆汁成分紊乱、胆汁中的胆固醇过饱和,与多种因素有关,研究发现胆石核心有多种细菌,可见细菌感染与结石形成关系密切。
护肝、利胆、降酶、促进肝细胞恢复,是西医常用的治疗思路,大多数急性肝炎不需要抗病毒治疗,慢性及频繁复发者可采用。对比中西医治疗方法,清热利湿与护肝利胆相关。
从茵陈蒿汤的组成来看,君药茵陈蒿能促进胆汁分泌、降低血清转氨酶,也就是中医所说的清热利湿、退黄要药,同时还具有一定的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臣药栀子能减轻肝细胞的变性及坏死、抑制红细胞聚集而改善慢性肝炎血液高黏状态、收缩胆囊而促进胆汁排泄,也就是中医所说的通利三焦,同时还有消炎及抗菌作用。佐药大黄能疏通肝内毛细胆管、促进胆囊收缩,降低转氨酶活性、减轻肝细胞损伤,同时还有较强的抗病原微生物、解热抗炎的作用,以及改善肾功能和利尿作用,与中医表述的泻热逐瘀、通利二便吻合。
综上所述,从对传统经典清热祛湿方剂茵陈蒿汤的中西医对比分析来看,作为消化系统重要器官的肝胆疾病,包含于中医所说的湿热类病症之中,而中医所说的清热、利湿,与现代医学的抗菌消炎、疏通促排、进而修复细胞组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