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本善还是恶

人性到底是善还是恶呢?在中国哲学里面,有不少先贤都发表过自己的观点,虽然各位的观点都有其合理性,但是,个人还是更加倾向于道家观点中不去区分人性善恶的看法,虽然道家没有直接议论过人性之善恶,但是道家整体学说特色,则是在暗示人性不区分善恶。

1、道家与人性

道家思想,尤其是庄子思想,是非常不喜欢去区分的,而且也不赞成区分,因为庄子认为,人之区分的标准,都是人为制定的,带有一定的立场,在有立场下制定的标准,有失公平。

那么熟善熟恶,也仅仅是人基于一定立场下的一面之词罢了。所以,庄子属于比较典型的不愿去区分人之本性的存在。

只不过,道家老子是非常赞美婴儿出生的纯洁状态,认为婴儿刚刚出生的时候,犹如一层白纸一样,没有被世俗气息沾染。这某种程度上,其实暗示着道家老子有性善说的趋势。但是,这也仅仅是个趋势罢了。道家思想,更多还是在于反对人们对“非黑即白”的执着。

毕竟,没有黑的存在,哪里有白的彰显,而当世界纯白一片的时候,还谈什么黑。没有黑,那么白也将毁灭。黑和白,实际是共生关系。

所以,如果非要说道家是如何看待人性的,从道家的学说特色来看,他们可能更加趋向于说人本性无善无恶,或者说人本性善恶共存,但需要注意的是,道家思想更多认为世俗中“善”和“恶”的概念不准确,这是人基于一定立场下制定的标准,这一点,需要大家注意。

2、荀子与性恶论

荀子的性恶论,实则也并不是绝对消极意义上说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只是荀子认为人的自然之性如果不加节制的话,会发挥成贪欲之类的存在,所以人需要在后天的学习中懂得节制欲望,继而让人成为善的存在。

因此,荀子不是说人性有恶的本质存在,而是说人的先天之欲,如果不加节制,容易发展成恶的存在,继而提出性恶论。荀子之性恶论的初衷,实则更多是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教人懂得制衡自己的欲望,荀子之性恶论实则比较深刻。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韩非子虽然是荀子的弟子,但是在人性上,他比较激进,他承接荀子的性恶论,并做了进一步的推衍,直接说人都是“自为”的存在。这里的“自为”,实则就是利己,他觉得人都是利己的,所以要利用人在利己心下产生的趋利避害心理,以重赏重罚来管制百姓。其学说虽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却也颇有些偏激。

3、孟子与性善说

孟子的性善说,可谓是影响我国古代文化最深远的关于人性的议论。后世的王阳明,更是将其性善说发挥到了极致,承接其良知良能思想,继而提出类似“知行合一”等经典理论。

孟子的性善说,大抵就是孟子认为人生来就是善的,因为人看一小孩掉入井中,即便不认识,也会心生怜悯。这便说明,

人天性善良,而天性善良的人做出恶的行为,是因为人在后天因为沉溺于欲望,导致自己善良的天性,也就是良知良能被蒙蔽,继而出现恶的行为。

孟子还时刻叫人注意反省,以求保有自己的善之本心,因为在孟子的学说里面,人与野兽的区别,就在于人之善的天性,如果这个天性被蒙蔽,则是侧面说明人会沦为“禽兽”。

所以,孟子之性善论看似对人比较“友好”,实则是比较严格的,孟子此举是要人在反思中遏制自己的私欲,做一个守礼的社会人。如果人一旦起了私心,按照孟子的说法,就不能称为人了,而是禽兽,或者说通往禽兽的路上。可见,孟子之性善论,也有其用心良苦之处。

关于人性,孟子说善,荀子说恶,道家虽然没有表态,大抵是说无善无恶,其实道家老子有性善的趋势。而自汉代董仲舒以后,还有性三品的说法,就是人性生来有三种,纯善,纯恶,以及可以在后天影响下变成恶,或者变成善的存在。

无论关于人性的哪种说法也好,其实都有其一定范围的合理性。而孟子荀子,二者关于人性的看法虽然看上去对立,实则最终都是告诫人们遏制自身的欲望,为的是维护社会制度。要是非得选人性善还是恶,个人觉得,荀子之性本恶更深刻一些。

但是,综合百家对于人性的看法来说,道家人性之无善无恶的趋势,可能更加客观一些。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