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今天早晨刚醒刷了下朋友圈,被一篇文章看哭了——《甘肃女生因猥亵跳楼,消防员泪流不止,一群看客却在嘲笑》。
大意就是跳楼整个过程,有一帮看客的冷眼旁观和恶语相激。
这让我想起前几天我老公跟我说了一件事情:
“你看这个视频,网上说是张卫健因吸毒被抓,后来张卫健自己出来澄清说了不是,然后网络上的人还在疯转他吸毒,你说现在的人都怎么了,这么巴不得别人不好么?”
“老公,你说到底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呢?我最近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
我们两个都沉默了,而且很沉重。
02
前几天有位来访者跟我分享:从来都没有联系过的同学,突然问她借2万块钱,说自己女儿急病住院,还说她自己的大女儿就是在这个医院夭折的,实在是没有办法再去忍受一次这样的痛苦,说她妈妈明天来医院送钱,到时就把钱还给她。
来访者听了二话没说,把仅有的2万块钱打给她了。后来第二天,同学说她把她妈妈带来的2万块钱也交了住院费,“对不起,我现在只能可着孩子了”。
“没事没事,理解,孩子最重要,你快好好照顾她吧,钱的事情不急”。
结果现在3个多月过去了,打电话不接,发信息不回。
“果然,我真的不想承认我被骗了”,来访者边哭边说。
“虽然这是我仅有的2万存款,但我难过不是因为钱,而是因为这是对我信仰的亵渎和质疑,我一直深信人性本善,你对别人怎样,别人就会对你怎样,难道我这辈子活错了么?”
她哭的好委屈,像个绝望的孩子,可是又不想睁开眼睛看见这片绝望,而是不断地在心里打造着她的希望。
不知屏幕前的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经历:你明明是好心,却被恶语或欺骗;你明明是善意,却没想被利用;你明明看到对方说的是一个样子,但是做出来又是另一个样子……
03
大家都知道,我们古代智慧中,有性本善和性本恶两个说法,分别是儒家两位重要人物孟子和荀子提出的。
我上网查了很久关于两个学说的资料,一个是自己本身不善古文,二是我发现后人对其解读也都有着自己主观色彩,所以看了很久,看得我好懵逼。
最后还是要按自己的理解来分享如下:
孟子说的性本善,就像《孟子·告子上》写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等,我觉得这更像像后天性格形成过程中诞生的一些情绪;
而荀子讲的性本恶,只限于食色、喜怒、好恶、利欲等,有情绪亦有欲望。
所以感觉这两位老人家讲的不是一回事。
1、情绪和欲望有关系:当欲望无法被满足时,会诞生情绪,而积累多的情绪又会促使你诞生很多欲望;
2、孟子的各种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有对自己的,更多一部分是对外在事物的感觉;而荀子说的就会简单明了很多,全都是一个人自己内心的欲望和情绪;
3、可能孟子和荀子最大的差异在于关于“仁义”的归类,孟子觉得“仁义”是天生的,荀子觉得“仁义”是后天的。(这个我认同荀子)
恕我才疏学浅,我觉得两个人没有严格地在一个维度上讲,怎么比?
所以看了半天,也没搞懂,有兴趣的伙伴可以自己去研究一下。
04
重点不是“善恶”,重点是早在几千年前,我们就有了对人性的思索。
同样,重点不是要批判语言暴力,而是要看见其背后的原因,然后各司其职地去改变。
那么原因是什么呢?
个人感觉有以下三点:
1、宣泄心理;
很多人在现实生活中,真的不够快乐。
或许没有顺心的工作,或许没有可心的薪水,或许没有钟情的伴侣,或许没有个听话的孩子,或许一切都不满意,然后在现实中,又无法完全爆发,于是就找到一个没有人会认识自己的地方,把他内心所有积压的阴暗面,都肆无忌惮地发泄出来(能量是要有出口的)。
以前总听人说有很多“变态”心情不好就打10086的客服去要么调戏要么挑衅的;前天去理发,理发师跟我说有少数人每次来都要发脾气,前台动不动就要被骂哭;。
2、比较心理;
老公的那句话,一直在我脑袋里回荡:这些人怎么就那么希望别人不好呢?
是啊,怎么就那么希望别人不好呢?!
其实答案很简单:每个人内心都知道自己的“不好”,然而却都要在别人前装得“我很好”,这就会造成一个人的假象:
我看到的别人都很好,而我却知道我自己的不够好——那我简直弱爆了,如果他们也有很多痛苦就好了,这样就可以证明其实我也没那么差了。
可是有很多人跟你的生活根本不搭嘎啊,比如说张卫健,比如说那个跳楼的女孩,又何来比较呢?
一样的,心中有比较,处处都能比较。我们恨不得所有人都不如自己好。
3、从众心理;
在社会心理学中,着重讲了人性的从众。
从众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的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俗称“随大流”。
从众行为特点如下(这段纯理论,没兴趣可以略过):
第一,引起从众的群体压力可以是真实存在的,也可以是想象的。个体想象中的群体的优势倾向,也会对个体造成压力,使其选择与想象的多数人的倾向相一致的行为;
第二,群体压力可以在个体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使个体通过理性抉择,选择从众;也可以在其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影响,使人不自觉地跟随多数人行动;
第三,从众行为有时虽然不符合个体的本意,但是却是个体的自愿行为,自愿是从众的重要特点。
以上内容摘抄于我考二级心师的教材。这是我第一次这么认真地咀嚼这段,写完之后,我后背出了一身冷汗。
“群体压力、没意识到就被影响、不符合个体本意却仍然自愿……”这些关键词让我不寒而栗。
这就是为什么大屠杀时,你会看到大部分士兵都变成了屠夫;这就是为什么各自不相干网络世界,大部分“好人”都变成了“暴民”;这就是为什么本来相安无事,只好一有人带头就马上树倒猢狲散…
或许这也是马斯洛讲的归属需求,海灵格讲的系统良知吧。
我觉得从众里面的基础或许是“被暗示”,说白了就是你根本不是那样认为的,结果被当时的意识和能量“忽悠”得你也这样认为了。
当然,有好的暗示,那就开心地被暗示来帮助你生命成长和改变;但是在这个金钱至上、物欲横流、看颜值看背景、各种坏事灾难引导下的社会,我觉得更多的是有很多不好的暗示在暗示着你。
更可怕的是,你往往意识不到自己被暗示了。
所以,还请我们能在做自己的同时,提高警惕。
05
第二部分中被骗了2万的那位来访者,其实在她哭泣的时候,我也在默默地流眼泪。因为,我内心也经历过这样的煎熬。
他们说“全世界都知道世界杯在踢假球,只有中国人在认真的赌球”、“男人都是下半身动物,他们只想跟你上床而已”、“女人都是会骗人的,她们只看你的钱”、崔永元老师也揭发了很多这个社会“险恶”的现实,新闻媒体整天播报各种各样的灾难……
有时我在想,这个世界怎么了?真的是这样么?还是我给自己打造了一个童话般的金钟罩,一直在里面沉睡,不愿醒来?
我也感觉心中的信仰被质疑和亵渎了。
但不管怎么样,有个规律是——你信什么,就会看见什么、感受到什么、甚至吸引到什么。
所以,你想看到有爱的世界,那就去坚信;你相信性本恶,那也请坚信。
问题就在于,你真的能坚信么?真的能么?
如果真能坚信,就有点自欺欺人的嫌疑。
一味地追求快乐会显得浮夸,实际是抗拒痛苦;一味地陷入痛苦会显得沉重,实际是不相信幸福。
此刻不管你怎么做,都陷入二元的痛苦里无法自拔,所以,学会客观中立地看待自己和这个世界,目前我觉得是最重要的事,这样可以让我们拥有一个深刻智慧的生命。
你可以相信这个世界美好,但请不要盲目逃避;你可以相信这个世界险恶,但请不要心灰意冷。
06
你完全可以理解为我说要客观看待这个世界也是我的主观认知。所以,请也不要被我的观点所“迷惑”,而是要有你自己的独立思想和判断。
复杂的心理和人性,不能证明也无需证明,我们只需在思考的整个过程中,启迪出自己的智慧即可。
不媚权贵,不随大流,不畏生死,不昧因果。如果有爱,请报以这个世界;如果没有,请允许自己学会去爱。
最后送给大家两句话,祝福你们。
END
大家好,我是果然,只想做一名踏踏实实的心理咨询师。感恩生命成长路上,与你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