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所以会读这本书是因为关注的读客公众号,他们推荐了这本书,噱头相当的大,我也听进去了,所以就购买了这册书。关于法国文学类小说,我目前只读过《基督山伯爵》。以我目前有限的经验,法国的文学书翻译成中文没有英语的更流畅,原因我也不得而知。但是这是我的直观感受,因为我在中学就已经读过《小妇人》,她给我以舒心的感觉,而《傲慢与偏见》我也已经读过三次,并购买过两个版本的中文译本以找到读起来最使我舒心的版本。
本书的故事是发生在法国一八零几年的事,主角于连在当时社会是一个很低贱的木匠的小儿子(在上层名流眼中他们确实是低贱的一类人), 他的父亲与哥哥对他很差,看不起这个文文弱弱无法给家里提供足够劳动力的书呆子。他最大的特征是他那颗不能给人一丁点践踏的自尊心,即使说者无意,却听者有心。他聪明,希望完成阶级跳跃,所以与当地神甫走得很近,并且对《圣经》了如指掌,可以用拉丁文背诵,这在当地可是非常了不起的(我对那个时代那个国家的背景并不了解,也只是听司汤达描绘的),所以当地市长聘请他作为自己孩子们的家庭老师。这让他脱去了木匠的儿子这一身份,他凭着高傲的态度与学识在市长府上如鱼得水。他与众不同的性格吸引了市长妻子瑞那夫人,让夫人感觉无比新鲜,让夫人的世界更加鲜活起来。这时候我们的瑞那夫人已不由自主得爱上了这位家庭老师,于连开始察觉时的感受是瑞那夫人的喜爱让他虚荣,仿佛瑞那夫人的喜爱让他的身份更加尊贵,而后情窦初开的小伙子也听从自己的心爱上了这位温柔美丽,善良单纯的市长夫人。当然两人在互讼衷肠前,家庭老师内心的感受是波荡起伏的,原因嘛自是那颗脆弱得不能被半丝轻看的心。他认为市长夫人可能在愚弄他,让他出丑,这是上层社会无聊时的小把戏。
终究他们的事情在维离叶被传扬开,市长夫人为了让他的情人得以活下去,只能忍痛把他安排去了神学院。在神学院的他是不好过的,注定聪明与高傲的心是不被众人所待见的,众人需要的是自己的同类,很显然于连没有不是。于连是痛苦的,不受人待见,即使学科成绩很好,却被看作太激进,不够合大体,这想再重复一次:众人需要的是同类,非同类必排挤。唯一安慰的可能就是他的老师彼拉神甫的欣赏,可是神甫是一位喜怒不言于表的老者,所以于连并不知自己已被另眼相看。就在彼拉神甫选择离开神学院时,为他的爱徒谋得了一份好差事——巴黎一位侯爵的秘书。
去到巴黎以后,必定会有更大的心理落差,因为他的行为举止在巴黎老爷们看来就是一个土老帽,于连最让我佩服的地方,就是他的上进,他的上进让他明白什么是他需要看重的,并且能专注的去完成,这种性格让老侯爵了也对他另眼相看,有意将他带入上流社会。他的这些性格特点也让侯爵女儿喜欢上了他,(根据司汤达的描述,他的长相,学识,胆魄都是为侯爵女儿玛娣儿特这位在上流社会如鱼得水,受万般拥护的公主所看重的。)同样的人设同样的戏码,两人最终在一起,不过玛娣儿特的那颗高傲的心需要更费功夫而已。
不久玛娣儿特有了身孕,这违背了侯爵希望通过女儿让自己的身份与财富更加可观的愿望。可玛娣儿特也是一位执拗的主,她先发制人希望父亲能接纳于连,就在来回讨价还价,老侯爵快要妥协时一封密信坚定地改变了侯爵的主意。这封信来自于连的旧爱瑞那夫人,与于连的事情她全告诉了侯爵,并在她的忏悔师的督促下将过失都推给了于连。于连知晓后第一反应是不能失去现有的一切,因为他本该已经拥有了个高贵的姓氏和一份丰硕的财富。所以他决定去枪杀瑞那夫人,这时的他是如此的冲动,要是此时在他身边有一位他无话不说的益友就好了,可惜的是以他的个性他不会将这些秘密让其他任何人来为他保守。
两颗子弹打向了在教堂忏悔的瑞那夫人,于连也因此被捕,这是于连最后的疯狂。在监狱里我们的主人公才有时间来思考这一连串的行为,仿佛他的魔鬼灵魂此刻才离开,他的良心得以复正位。他悔恨不已,怎可去伤害当初的爱人。
故事的最后,于连被判决死刑,孱弱的瑞那夫人选择了与之共去,可怜的玛娣儿特只能抱住于连的头颅肝肠寸断。
非常感谢罗新璋老师的翻译,希望以后能再拜读他的其他作品,从书中的注解与文字的描述可知罗新璋老师的严谨与对本专业的热爱。他是我能读完这册书的助友,再次感谢罗老师。
现在我想谈谈个人对于连的想法,对于那个时代的法国,可能荣誉重于一切,但这不代表这种做法就是对的,这也是《红与黑》被认为是批判文学的原因。我们的主人公最后也是浪子回头,遵从本心了。于连太注重各人成就与得失,以致走火入魔,他以为自己想要得到的,其实并非是真的,书中也有提示,在维离叶,他独自在山洞中过夜,怡然自得,舒适畅快,联系他死后希望好友将他埋于山洞中,这才是他真正想要的,可惜他到死时才知道。司汤达所批判的,如今社会仍然存在,人类即意味着欲望,欲望会蒙蔽双眼,何
时才能看清楚,只能取决于个人造化。
这只是我第一次《红与黑》,书中的情节与个人感受可能有误,在以后,我应该会重拾这本书,希望那时候我能有更深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