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觉醒》2-3章

第2章  觉醒的教养方式

生活中有许多不成功的教育案例,学会反思让我们随时随地发现自己的“不觉醒”,从而促使自己学习与成长。

要想成为觉醒的父母,我们就需要经历个性的转变。第二章撕开了传统教育的再修补,直击父母盲区——教育方式的错误比孩子的叛逆更可怕!

觉察自己的方式是否正确,可以从下面几个方方面入手:

1、别让为你好的执念变成为孩子讨厌你的理由,亲子关系的崩塌是隐形杀手,教育不是天涯,而是点燃孩子内心的光。

2、别再用控制欲绑架孩子的未来。“考不好就别回家!”“再玩儿手机就打断腿!”这些威胁式教育,更加扼杀孩子的创造力,觉醒父母的秘诀是,给孩子装上隐形翅膀,让他们在试错中学会飞翔。

3、接纳孩子的不完美。停止内耗,把孩子当成独立宇宙,而不是你的复制品。当你停止用成绩定义孩子,他会用你意想不到的方式回馈你的爱

4、停止说教。用倾听撬动孩子的真心指责永远得不到答案。让你学会倾听,孩子会主动递上成长的钥匙,学会共情,才能融化孩子忠诚的心墙。

第3章  认同和接纳

      不论是婴幼儿还是青少年,他们都需要获得认同感,但这种认同要小心区别于评价。评价关注点在于结果,而认同关注点在于情感和本人。适时的情感反馈能让孩子更有满足感和幸福感。而认同感得到满足的孩子,则更容易有被尊重和被接纳的感觉。

    接纳很多时候不被误认为是一种被动行为,其实它是一种主动、热情、充满活力的过程。我们提倡接纳孩子的本质,即他们最原始的天性。,在此基础上,下一步才是调整孩子的行为,使之与他们的天性相和谐。

      我们不接纳孩子的时候,往往是他们撕开了我们过去的伤口,或者是与我们大脑预期的结果不相符合。

接纳孩子,也是 接纳当下与未来的自己



      近年「接纳」一词高频出现,却常见矛盾与对抗——问题的关键在于,多数人停留在「被动接纳」或「假接纳」的表层:面对脱离认知或掌控的事物,只是迫于压力暂时压抑情绪,内心仍充满抵触与抗拒,这种「接纳」本质上是自我与现实的割裂。

真正的接纳,是主动拆除「必须按我预期发展」的执念,在理解事物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完成对自我局限的超越。它不是妥协退让,而是像溪水接纳岩石的阻挡,在碰撞中调整流向,最终滋养出更柔韧的生命形态。

所以:

1、 被动接纳是情绪的伪装,本质是对失控的恐惧;

2、真正的接纳始于放下「应该」,在认知破壁中实现自我与世界的和解。

接纳不是对现实的投降,而是让生命在裂缝中长出拥抱世界的力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