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你才是问题的始作俑者--读《父母的觉醒》

对于我来说,这是一本读起来需要咖啡和打瞌睡神器相伴的书,即便这样,也需时常把注意力从“晚上吃啥、快递啥时候能到、早上跟女儿的冲突怎么化解”中有意识地往回拽拽。或许是理解能力有限,或许是境界太低,导致不能跟作者同频。虽然记号笔页页不落地划着金句,但,直至看到最后一页,我也不知道该如何做觉醒的自己。

众多权威人士诚挚推荐的书,读不下去,一定是我的错。于是,我一遍又一遍地翻阅目录和内容,努力地总结、归纳、罗列,最后,用了三个半天的时间,借助思维导图,写出了这篇读书笔记。毫不谦虚地说,这本书的精华都在这篇文章里,感兴趣的家长直接收藏学习即可。

尽管整本书的结构和逻辑有点儿欠缺,还是给了我一些思考和启发:做真实的自己,不论是父母还是孩子。每当孩子让我们焦头烂额的时候,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觉察自己的情绪,反思引起负面情绪的起因,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先成长自己,再将孩子的身体、思维、心灵的培养融为一体。

教育类的书籍不一定都有用,也不一定都能让我们醍醐灌顶,但,此类书籍可以起到安抚的作用,可以续命,可以调整家长紧张、焦虑的状态,从而最大程度保持内心的平和,让生活看起来风平浪静。

思维导图

一、觉醒的定义

“觉醒”的意思就是保持清醒,真正的清醒,对我们经历的一切事情都保持清

醒。其中包括能够按照现实的本来面目去接受和应对它。

二、觉醒的意义

同孩子一起活在当下;

成为孩子的精神伙伴;

时时刻刻告诉我们如何以最佳方式去完成任务;

脱离物质世界的羁绊,并获得提升,进入到一种庄严的心灵互动当中。

三、不觉醒的来源

1、自负感

养育孩子的过程是人生的一次重新探究和旅行,很少有父母不把孩子当作是

自我的延伸。为人父母的旅程是从高度自恋的状态开始的,其中包含着我们倾注在儿女身上的巨大能量。

自负感是一种盲目的情绪,是我们对自我形象的一种观照,也就是我们脑海中的自己。我们的情感特征、思维方式以及行为举止都植根于自我形象之中。如果要作出改变,自我形象就会受到威胁。

我们的自负情绪是内心恐惧的面具。自负的背后隐藏着自尊的缺失。

形象的自负感

许多父母都会陷入误区----将自己的尊严同孩子的行为混杂在一起。自负

感需要我们在人前做一个优秀的家长。

完美主义的自负感

当生活不像计划那么如意时,我们就会产生抗拒的心理,会闹情绪,因为

我们感受到了威胁。当我们把自己塑造得无所不能时,反而会给孩子造成恐惧和压抑感。完美无瑕才是个愚蠢的概念,我们要做的仅仅是以身作则,“不错”也是足够好的。

身份的自负感

对许多父母而言,身份是个巨大的问题,我们一旦抱定了某些理想概念(诸如成功),就会把它们施加给自己的孩子。我们没有意识到,只有彻底肯定孩子的独立自主的精神,我们才能抓住为人父母的精神要领。身为父母,放弃我们对孩子的设想,放弃替孩子书写未来的欲望,放弃以往所有的计划,放弃对孩子的一切前瞻,这个心灵过程是最难熬的。

规范的自负感

当孩子打破家庭的原有模式时,父母就倍感艰难,一旦孩子威胁了我们渴望整体一致的自负感,我们就会感到情绪的波动。我们排斥孩子按照固有的方式做人,往往是因为我们私下认为自己“凌驾”于现实之上,尤其是当现实看起来一团糟的时候。如果我们不需要孩子同我们达成一致的意志,那就能够与他们建立一种互相提升、互相补偿的关系。

渴望控制的自负感

如果一个人通过控制、批评、责备、挑剔、评判,乃至展示自己的“卓越的知识”向别人展示权威,那么他展示的非但不是高贵的灵魂,反而是贫瘠的灵魂。在家长这种自负感的影响下,孩子会把权威和控制看作是一种提供庇护的手段。

2、焦虑

当我们缺乏保持真实自我的能力时,最常见的掩盖方法就是焦虑。焦虑感最

突出的表现形式是控制欲,“掌控着自我”,或者通过支配他人获得一种掌控局面的感觉,尤其是对我们的孩子。焦虑感导致的是失望、心不在焉乃至失败,士气和动力继而低靡下去,接着就会导致更深的焦虑和麻木感,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担忧其实是恐惧当下的面具,它使我们产生一种错觉:似乎“做点儿什么”就能带来安慰。一旦回到当下、回到现实,我们的孩子就可以凭着固有的智慧重新建立起对生活的信任。

3、童年经历

令人悲伤的事实是,不管外在世界如何变化,童年的创痛会一直萦绕在我们

心头。童年的记忆会不断重现,进入我们当下的生活,然后作用在孩子身上。我们会无意识地把自己童年承受的痛楚传递给下一代,将上一代的错误接力般地复制下去。

如果父母太过专注于自己的创痛,不能对孩子的需求作出应有的反应,那么孩子长大后,不仅会感到内在的空虚,而且会感到心灵的分裂。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所谓的“成年儿童”,无法同真实的自我相互吻合。

觉得自己不够好:格外渴望更多的接纳;

一向通过取悦他人以获得认同:自我价值感太低以至于无法真正地展现出自我。

四、各时期发育特点

1、婴儿期

在婴儿阶段,建设精神世界的核心问题是:父母同孩子之间形成统一和谐的

联系。婴儿心理的安全感和身体的舒适感是最为关键的,父母的无私胸怀尤为紧要,父母的眼神是他们内心体验的唯一反馈。关于父母同婴儿关系的最恰当描述就是:亲密而精力充沛的舞蹈。

2、幼儿期

幼儿期是一个全然属于自我的世界,是一个混乱的阶段,孩子的情绪与身体

都是无序的。幼儿期是播撒包容之心的好时机。在此期间,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绽放,他们的创造力、好奇心、独立性都开始拓展。为了发现自我,幼儿会遭遇许多障碍,然而,他们要面对的最大障碍来自于我们不现实的期望。

3、学龄早期

这既是一个实验的时期,也是一个充满恐惧的时期----热情与迷惑共存。重要

的是帮助他们塑造完整的人格,让他们获得个体的独立感、价值感、胜任力,同时也会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性。

4、初中

初中阶段是孩子经历重大转型的时期。孩子的自我意识会发生重大调整。他

们的身心发展并未合一,他们会躁动、迷惑、无所适从,他们需要伙伴、尊重、倾听、接纳、不离不弃和原谅。我们的任务是与他们相伴,帮他们缓解苦闷,坚定希望,但不削弱他们对每一场遭遇的切身感受。

孩子渴望成为某个集体的一员,甚至会为此出卖灵魂。如果我们能引导孩子依靠内在的价值感而不是物质拥有或社会阶层获得认可,那他们就能学会不盲目跟风。

5、高中

在此阶段,我们的孩子会以前所未有的步调跃进:个性更加张扬,想法更加

丰富,自我表达更加热烈。他们比从前更加需要我们,需要我们彻底的接纳和信任。

家长应直面自己孩子的青春期:“如今你变得更高、更聪明、更强大,比我当年做得更棒。你的精神强健有力,深深地映出你的本质。我为你感到惊叹。”

五、如何做觉醒的父母

1、于自己

寻找真正的自己

所有父母都必须经历深刻的情感和心理转变,与其为教养过程中的种种感受

感到愧疚,不如坦然接受为人父母时的不理性和迷乱,充分享受孩子为我们带来的一切。

由于我们害怕接受批评,所以很少有人会坦言自己被孩子的需求搞得心力交瘁。不管我们喜欢与否,我们的孩子都注定会在最深和最基础的层面上触动我们。或早或晚,我们都会“失控”。事实上,我们固然需要面对孩子的情感和情绪,但同样需要面对自己的,因为我们的感觉也需要新陈代谢。只有如此,我们才不会将自己的情绪笼罩在孩子头上。

在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学会向生活的常态屈服,他们会考验我们的耐心。培养自己的耐心,不仅意味着有效地应对孩子,还需要对当下的情形因势利导。

当孩子激怒我们的时候,我们可以在心里展开一场明智的谈话:“此刻我为何要受刺激呢?此刻我心底涌起的是什么样的情绪?我是怎么被‘点着’的?我的过去如何影响着我现在的表现?我为什么对孩子那么不满意?孩子是不是触碰到了我的哪桩心事?”此时,聪明的选择也是做一次深呼吸,然后离开现场。这样我们可以调整并提醒自己:“现在需要帮助的不是孩子,而是我自己。”

接纳(自己、孩子)

接纳绝对不是被动行为,而是一个主动、热情、充满活力的过程。接纳不仅是智力的决定,还必须牵动全副心力和精神。从本质上说,孩子当然和父母是不同的人,如果我们有能力在孩子与我们之间营造空间,那么我们将会更加紧密地凝聚在一起。

我们接纳孩子的能力与接纳自己的能力直接相关----包括接纳当下与未来的自己。我们必须准确地发现自己不能接纳孩子的原因。身为父母,如果我们不能全面接纳最真实的自己,那就永远无法接纳我们的孩子。

走出自负感的羁绊

我们为孩子设定的许多行为规范都来自于内心的冲突、矛盾或厌倦。我们决不能用自己的情感状态遮掩住孩子,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刺激都不能。我们只有处在平和的状态时,才能对孩子的行为作出恰当的反馈。只要我们愿意,孩子就能以各种方式将我们带回自己心灵深处的某个地方----一个我们从不知晓的存在。

直面自身的消极反应

在无意识的情形下,为了让自己感到舒服,我们会在面对阴影时将情绪发泄到他人身上。情绪来自于你本身,而不是他人的行为引起的。一触即发的状态说明我们对生活中的事充满了抵触。一个觉醒的人不仅有能力容忍情绪的波澜,还能接纳这些情绪----所有的情绪。平静地见证自己的思想与情感,我们就能学会接受它们的本来面目,允许它们在体内潮起潮落,而不会作出消极的反应。我们越是能够容纳各种感情,智慧就越能随之得到提升。

驯服自身的焦虑

当我们内心作出主观的判断时,相对的反应就是焦虑。允许情绪的产生,与之和平共处,是此次历程中核心的实践活动。生命本身是朴素而简单的。无论我们打算如何打理它,它都具有一种超越逻辑和条理的自然力量。生活本身就是一位优雅的旅伴,她会在我们走向觉得的途中随时伸出接纳之手,在各个层面帮助我们。

活在当下,接受现实

仅仅关注当前的一刻,接受现实而不是抗拒它,就成了我们实现转变的第一步。接受现实并不等于做一个逆来顺受、无所作为的失败者,而是应该充满活力地接受生活的本质。

人们的智慧与勇气往往会在逆境之中闪闪发光。生活本身富有各种形态、色彩、类型的智慧,无需惧怕,也无需抵抗。生活是我们的教师、向导和精神伙伴。生活的意义就在于展现一个觉醒的自我。

要想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接受现实----这样的教诲就是巨大的馈赠。生活本身具有转变一个人的力量。活在当下,活得真实,获得发自内心的快乐。身为父母,我们需要时刻与孩子一起活在当下,以便与他们共同应对数不胜数的事情。

欣赏孩子的平凡

竭力做到不同凡响,其代价则是牺牲纯真,他们的价值感并不取决于他们的成绩。如果父母格外留意孩子的平凡时刻,他们就能多理解平凡的价值,就会对生活本身安之若素,就不会再狂热地追求那些更多、更大、更炫的事物。

放下伟大的期望

我们应该让孩子自己决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才是更有智慧的做法。唯有如此,他们的选择才能反映他们真实的内心。当孩子看到我们眼里的失望,就会在心底埋下焦虑、伪装、自我怀疑、犹豫不决的种子。我们要告诉孩子:生活的真谛在于体验,别无其他。这便是我们培养孩子勇气与韧性的重要途径。

2、于孩子

正确的赞扬

赞美孩子的本真,他们最需要的是不断有机会焕发属于自己的光彩。赞扬过程而非结果。赞扬孩子的努力尝试的渴望和坦然面对自己的局限。

为孩子设定目标

过早过高地为孩子订立目标,会削弱他们的潜力。如果标杆树太高,孩子当然会感到自己是个小矮人。一旦为孩子设定了教育、情感、事业的轨迹,也就限定了孩子的发展模式。正确的目标应该是: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自身安全。

给予孩子从容发展的空间

在从出生到6岁期间,最重要的是让他们探索与欣赏自己的身体和精神。当孩子信心满满的时候,他们满眼都是富足、机会、拓展的世界与冒险的奇遇,对宇宙的美好怀抱着坚定的信念。生活本身是普通平凡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孩子需要独自面对精神发展的过程,我们必须让孩子习惯安静地独处。观察力的培养有赖于静坐独处。如果我们持续受到外在活动的干扰,内心的那双眼睛就无法观察到自己内在的状态。

表达感激

进入敬畏和感恩的境界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课程。表达感激之情可以提醒孩子:他们永远都不孤独,因为生活本身时刻相伴。我们越是表现出对感恩的重视,就越能为孩子作出表率。对孩子表达感激之情----仅仅为了他们的存在----是很重要的,孩子的价值感将会得到极大的提升。我们可以教会孩子感恩:拥有可以栖息的家,拥有可口的食物,拥有强健的身体,拥有朋友与家人的陪伴,拥有大自然的美景。教他们不要一味地索取,而应意识到自己已经拥有许多了。

认同孩子的行为和他们的本质

“他们的本质”,指的是孩子对自己的发现。孩子的本质是伟大的。

孩子所有的“不良行为”,都是在变相地呼喊与求救。当孩子由于负面行为而受到负面关注时,他们会发现只要自己的行为足够坏,总会引来父母的关注。同情孩子,而同情的核心在于,任凭对方用自己的方式去体验属于自己的经历,而我们要守住见证者的立场。同情包含着我们对孩子的认同----认同他们的切实感受。

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

孩子的行为绝不是空穴来风,一定有着潜在的心理原因。他们的行为是因为情感需求没有得到满足。问题少年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他们的问题是被压制的真实与虚假的承诺长久作用的结果。

应对孩子的错误

犯错不应成为长篇说教和施以惩罚的理由,而应被看作是学习的窗口。孩子只有免受恐惧的困扰,才能获得应有的教益。孩子需要明白,生活中的麻烦总是可以转化为精神和情感上的财富。

我们认定,所有错误的出发点是纯粹干净的。把错误看作是生命中不可避免甚至是基本的组成部分。错误是通向更高级觉醒的必经之路。每一个错误背后都存在正面动机。鼓励孩子放下错误带来的包袱,等于教会他们将稻谷和糠麸分离,保留稻谷,抛弃糠麸。鼓励孩子面对自己的错误,可以使他们正视自己的不足和局限,勇敢地继续向前。

纪律、约束、规则

如果我们不能为自己树立健全的底线意识,那么孩子也不会对规则和底线产生敬畏。我们理解孩子在闹情绪,却并不等于允许他们打人或摔东西。在孩子面前,我们不能做一个“恳求者”或“取悦者”,那将无法树立我们的威信。为孩子设置行为底线、敢于对他们说“不”、敢于对他们施展强硬手段,这些都是成为好父母的一部分,并且同接纳孩子是相辅相成的。

对孩子的需求作出回应而不是逢迎。孩子一般都会用消极的态度来看待纪律约束。“纪律”这个字眼本身就意味着权威和控制,令人联想到惩罚。重大规则和灵活性规则是有所不同的,一个规矩太多的家庭迟早会崩溃。纪律的根本意义在于建立一种时刻不断的觉醒。我们可以先用制约的方式帮助孩子适应规则,然后让他们习以为常,最终让其内化为他们的品质和修养。

如何执行“不”

第一个“不”字很重要,它说得是否恰当、能否得到贯彻,对于日后的长幼关系具有基础性作用。

正如孩子需要舒舒服服地听取“不”字一样,身为父母的我们也要从容安详地把“不”字说出口。语气既不能犹疑也不能专横。如何向孩子传递“不”的信息取决于他们的秉性。一切纪律的落实与维护都要辅以和风细雨的氛围。我们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试图在与孩子激烈冲突的时刻教导他们如何妥善行事。我们必须等到一天或一周后,再同他们回顾之前发生的事。


书摘:

 父母首先应当努力做到的是让孩子享有身为自己的权利,让他们在自己的命运轨迹下生活,那才是他们人格精神的真实反映。

 父母的角色并不需要我们如何投入,而是要求我们支持孩子自由地发展他们的天性。“我在你身边,随时为你见证。”

 孩子走近我们,使我们得以认清自己的心灵创伤,使我们鼓起勇气超越创伤为我们设下的限制。

 比惩罚本身更让孩子受伤的是冷漠。

 悲哀的是,当孩子在我们的专断下就范,听从我们的说教时,我们却感到自己是最尽责的。

 他们对我们的改变将与我们对他们的改变一样巨大。

 在学校里我们会做老师的小天使,代价则是失去了本真。

 暴躁易怒实际是为了遮掩自身的不安全感。

 愤怒是强大的兴奋剂,它诱使我们误以为自己很强大、很有控制力。

 生活的旅程最终只是我们自己的事,要接受这件事并不容易。

 我们的孩子能够引领我们进入真实的状态,这是他们与生俱来的本领。

 当代社会的巨大的病灶在于,我们无法找回自己的本真。

 我们不该将孩子的童年看作是果实即将成熟的季节,而应将其视为播撒种子的季节。

 孩子心灵中固有的智慧会引导他们选择自己的命运。

 活在当下是觉醒的核心特征,只有这样的父母才能有一颗接纳与倾听的心。

 一旦体验到当下的每一刻,时间就是无限的。

 抑郁本身意味着阴沉的逃避或某种沉沦。

 一个幼小的孩童所寻求的只不过是父母无条件的接纳。

 负疚是一种阴暗的情绪,抱着这种负疚感,好像一旦去追求自己的真实目标,就会令他人失望。

 责怪他人能让自己获得解脱。

 许多女性特别容易陷入“牺牲者”的情节之中,我们为他人服务的目的只是填补自己的空虚。

 尽管我们生命中存在各种痛苦,但本真的自我带着固有的爱心和欢乐,从来不曾离去;尽管有时它会停止发展,并隐藏起来,却从来不曾泯灭。

 当为人父母的现实降临的时候,我们每天都会有梦幻破灭的感觉。

 摆脱痛苦的办法就是穿越痛苦,我们只需允许痛苦存在,并尽最大努力与之共存。

 虽然你感觉自己就像抛锚的航船一样孤单,身体被抛弃,灵魂也丢失了,但我会陪着你,映出你的本真。

 与生活中的其他使命相比,为人父母会让我们产生自我怀疑。我们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价值,甚至怀疑自己是否心智清醒:“现在想想我当初到底为什么要孩子?就为了把他们哄睡了,再独自入睡吗?”

 当我们感到魂不守舍的时候,我们能为自己和孩子做的最好事情就是平静下来,直到心神恢复安宁为止。

 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几乎认不出镜子里的自己。透过眼圈周围的皱纹,我们会看到孩子摔门而去的身影,因为我们不肯给他们买电玩。

 除非我们的生活之弦绷得太紧,否则没有理由频繁地失控。

 当我们不再追求控制欲的满足时,就会同孩子建立起一种亲密的关系。

 孩子的吸收能力强,他们会像海绵一样浸泡在我们的愚蠢和狂乱之中。

 真正地感受一种情感,意味着我们能够冷静地坐下来面对不和谐的体验,既不宣泄也不忽视它们,而是容纳和面对它们。

 一旦孩子了解到痛苦是生命中自然固有的一部分,就不会如此惧怕它,只会坦然承认:“我正在痛苦中。”无需诉诸理论、无需判断、无需抵触,他们只需面对它。

 当我们腾出内心空间的时候,就能发现鼓励孩子的新方法,比起以往的“战斗”,它们会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

 生活是要去体验的,而不是用来战斗和逃避的,更不容许我们三心二意。

 不要让现实在我们的意愿面前遭到扭曲。

 一个人终究会优选感情而不是物质财富,除非我们侵蚀了他们的本心。

 享受生活就是欣赏生活的本来面目,而不是想象着它应该怎样。

 请不要让孩子去修补我们自身的缺损。我们应该拥有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将每一分钟都献给孩子。我们自然平静地料理自己的生活,就是教育孩子重视他们自己的身心。

 简简单单的一句“我不知道,不过咱们可以一起寻找答案”,蕴含着巨大的力量,它能唤起最深刻的生活智慧。

 我们还要告诉孩子,现实本身不能被量化,不能被确切了解,也不能被刻板地分类。他们得学会,即使没有答案,依然可以充满信心地生活。

 霸道人格的形成往往是由于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被剥夺了权利,于是无法忍受,需要通过欺悔他人来获得宣泄。

 像花儿一样,孩子也是有趋光性的。

 如果孩子不能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他们是身心就会寻找其他途径。孩子的情感状态都会通过身体表现出来,比如偏头痛、肚子疼或紧张失措。

 如果愤怒、无助、挫败、紧张的种子不曾留在我们体内,它们就不会发芽长大。

 孩子能在多大程度上激怒我们,反映的是我们自身的恼怒达到了何种程度。

 孩子往往比我们明智,可以在精神上引领我们,就像我们引导他们那样有效。

 应对挫败感的前提是允许它的存在。当海浪袭来的时候,我们随波逐浪。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4,377评论 6 49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390评论 3 389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9,967评论 0 34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344评论 1 28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441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492评论 1 29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497评论 3 4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274评论 0 26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732评论 1 30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008评论 2 328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184评论 1 342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837评论 4 337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520评论 3 322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56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407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056评论 2 36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074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