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8工作日志 《课》

今天上午在五楼进行了思考型课堂的研讨,刘老师的教学设计非常新颖又有深度,学生不仅会算,还知道为什么要这样算,能理解数理的意义。

我们在讨论时大家也提出了不少建议,但是每一个建议的出发点都是不错的考量,但是落到设计和课堂上都有很大的难度,真是谁不做不知道,要设计一节公开课真的很痛苦,大家的建议轻飘飘划过湖面,要是吹动课堂,那就譬如海底下刮起狂风,也就是说,看起来老师表面是平静的,但是私底下已经疯了。

改课真的很难。又让我想起了那些整天坐在电脑前改来改去的日子,改了听,听了改,改了再听,听了再改,一直改到最后一天的前一夜,我真的很羡慕我的百折不怎么挠的精神状态和稳定不发疯的情绪。

总而言之,上午的研讨会让我对“思维可视化”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可做、可说、可用、可画、可演”这五个关键词一直在脑海中盘旋。正好下周五年级的的老师要进行课例甚至,我赶紧约好五年级老师一起磨磨课,按照今天的思路进行调整。大家都很忙,坐在一起教研两节课,一定要拿出最好的课例,大家一起学习、交流,有所收获,才不辜负大家宝贵的时间。

明天是五年级一节《猎人海力布》的磨课,我不由自主地开始思考:如果是我来设计,我会如何运用这些方法?这堂课可以如何与语文核心素养更深度地结合?

1. 关于“可画”

课文情节推进清晰,是否可以设计一个小组合作任务:让学生绘制海力布的“选择地图”?用流程图形式呈现关键节点的选择,并在每个节点简单标注他的内心想法。这样的可视化工具或许能帮助学生梳理故事脉络,锻炼逻辑思维能力。

2. 关于“可演”

课文中“劝说乡亲”部分是情感高潮,也是教学难点。是否可以考虑设计一个“沉浸式表演”环节?让学生分组尝试用不同的方式来演绎海力布的语言,体验人物从隐忍到爆发的情感变化过程。

3. 关于“可说”

在表演之后,是否可以增加一个“人物访谈”环节?让“小记者”采访“海力布”:“当您决定说出秘密时,想到了什么?”或者采访“乡亲”:“你们后来会怎样纪念海力布?”

4. 关于“可做”

课堂结尾处,是否可以让学生为海力布设计一枚“精神勋章”?要求用简单的图案和文字概括他的品质,并撰写颁奖词。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