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综合大楼传达室的老王长什么样子,我几乎都已经记不清了,可1995年初的杭州市劳动局史文林局长的样子,却总是那么一副笑眯眯乐呵呵的样子,留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他个子不高,好像不到170cm,和通常的矮个子不同,他没有类似矮子的绰号,我知道包括他手下的处长和其他部委办局的人就在背后称他为“史大”或“阿大”,原因无外乎他为人仗义,只是爱喝酒、爱美食,90年代初,香港《文汇报》曾刊文,说他是杭州“四大食客”之一,另外三位好像是一位常务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和物资局局长。
有些话,我也不敢问史局长,因为妈妈曾说过史局长曾长期担任民生药厂党委书记、厂长,外公是民生药厂50年代的省级劳模,81年外公的追悼会就是史局长亲自致悼词的,我在劳动人事口跑新闻,很多第一手的资料都能比其他记者早一点掌握,的确离不开他对我这个“民生药厂职工孙辈”的关照。所以,有关他的逸闻趣事都是从市劳动局的几位老处长的嘴里得知的,比如,传达室老王向史局长开口说家里子女的“知青子女”返城问题,就是在史局长的过问下,终于获得解决。
按照常理来说,知青子女和城迁孙辈返城一事已有国家的相关政策,回城并不难,只不过,很多政策在落实时,往往会卡在有关证明材料上,时过境迁找不到相关的档案材料是非常常见的问题,可有些难题就在一两张盖章的纸上,所以传达室老王就向他开口了,史局长直接领着老王找了相关的处室,没多久就办成了。市局工资福利处处长是我干妈,干妈笑着说:“随便什么人,哪怕八杆子打不着的人,只要找到阿大开口,他都会帮忙。”话语里透着些许的不可思议的意味。
有次市局新闻座谈会结束后,我陪着史局长等车,他说送我回电台,闲聊间,我问史局长关于老王开口求他帮忙的事,求证是不是什么人求他帮忙是不是他都会帮?史局长笑着问我:“顾宇,你也是知青子女,你的户口回杭州,谁在跑落实政策的事情?”
我说:“是我妈。”
史局长接着问:“是跑一趟,还是跑了很多趟?”
我知道妈妈在跑这事时,多亏高人指点,不然我的户口回杭一事就泡汤了,所以回答的很谨慎:“是得好几趟,至少我知道我妈跑了不止一趟,到底几趟,我倒是说不上来。”
史局长顿了顿,咳嗽了两声,他平时抽烟抽的厉害,他接着说:“我每天来来往往的,都是驾驶员开车把我送进接出的,虽然我们这幢办公楼离传达室也不远,可我下车就直接坐电梯上楼,下楼又直接上车,传达室工作人员是没有机会和我们局领导当面认识的,当然他也可以来找我,可让老百姓鼓起勇气来敲我的门,还是需要一点魄力的。直到…有一天,我难得有机会走路来上班,偶尔那么一次机会,那天很早来办公室看一个汇报材料…”
我很好奇地问:“当时老王就说了?”
史局长笑着说:“老王正好在扫我们一楼的台阶,看到我到了,就帮我摁电梯,还拿着扫帚进电梯,帮我摁了楼层,我才知道他知道我是谁,所以,就和他聊了几句,问他家里的情况,他还是没说,可我感觉他好像有什么困难,你做记者,是不是会有直觉告诉你,眼前说话的这个人好像有难言之隐?”
我说:“当然,我们这个直觉是我们的职业素养要求,必须的…”
“所以,我就请老王帮我打壶开水,给他倒了杯新茶,他起先根本不敢坐,后来我问他如果有什么没想好的话,就不要犹豫,说出来,直接一点,趁着上班前的这半个小时…”史局长的话,我信,因为上次他就主动问我,原民生药厂传达室里管收发的“钱志顺”是我什么人,我当时很惊讶,因为,我都没敢说这事,怕被人以为我在套近乎,“后来,说开了,他想找我都想了两年半了,但就是迟迟不敢开口啊,在中国社会,拦轿告状也好,找领导求助也好,一般老百姓都是没有这个勇气的,而他这个事情对于我们来说,无非就是打个电话帮他问一问,具体事情还得他自己跑的…”
驾驶员小朱进来了,喊我们可以出发了,史局长问我:“顾宇,你怎么看老百姓求人帮忙这个事情啊?”
我回答的很直接:“帮人就是帮己啊…”话说了一半又觉得不妥,话就咽回去了,随口就变成了:“举手之劳,就当是做公益了…”
史局长回头看了我一眼,意味深长的说:“帮人就是帮己,确实没错,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嘛,可是耕耘的人,最好别想着收获,因为耕耘是你本份,而收获,有或没有,多或少,都是老天的事儿了,关键是要有一颗善心,多做好事,多做公益,就比如是老王开一次口,等了两年半,想想多不容易啊,所以,我们多帮帮不如自己的人,一次雪中送炭都要好过十次锦上添花啊…”
前不久,在《Storytelling For Leaders》课上,导师Jessica让我们讲一个曾经一起工作过的优秀经理,我没在外企工作过,对“经理”一词比较陌生,所以,我就想起了史局长,或许,老王和史局长的这段往事,一直沉淀在我的记忆深处,但他说的“要有一颗善心,多做好事,多做公益…”却一直影响着我,并吸引着我在STA组织里从事公益性学习型的活动,并鼓舞着我持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