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呢,我把它当做随手记录当下最真实感受的地方,公开的日记本,什么都敢说,什么都不用顾忌。
随着微信人数越来越多,因为没心没肺,因为希望做到坦诚,又或是仅仅因为我无知所以无惧,我还是什么都敢说,什么都不顾忌。
直到一个、两个、三个……更多的人建议我删掉某一条,又或是对我从不分组大为诧异,我问理由,他们都说,影响不好
我才知道有些人不介意,有些人很计较,有些人心大,有些人心真的小。文字有时候无意就冒犯了、伤害了那些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不那么一致的人。
当然这里能提醒我的人绝对是善意的,必然是真朋友。
后来,我也没有谨言慎行,也没有在想说的时候憋住不说,只是在码完会想有没有隐射到谁,会想影响会不会可能不好,会想需不需要屏蔽几个人……好麻烦,好不痛快。
直至最近,我发现抱起电脑拿起手机我竟然不知道认真地该码些什么,两眼无神。想起去年井喷期,用手机就码了好几篇自己觉得不错的上千长文,百来字小文几乎是天天有,只要愿意,每天生活细节都能成为写作的触发点,备忘录里全是小文。有时候只是发个朋友圈文字起了个头便一发不可收拾,有时候是翻阅自己的朋友圈便有了灵感。
一个作家说过,一个好的文字工作者是勤劳的,随时记录下突然蹦出的句子,随时把感受幻化成文字,不管在哪里不管哪一刻,一支笔、一本本子。
我想,我的朋友圈除了扮演了我定义的公开日记本,悄悄地也成了码字的灵感集、练笔场,会帮助我打开写作思路,会帮助我持续保持观察的敏感、思考的常态,会让我拥有读者意识去发现写作的触发点,发朋友圈的过程也是在不知不觉不断修炼对文字的掌控力。
练书法的人知道一日不练字,手感会差很多,我想写作也是有“写感”的。
感觉这个东西,虽属灵,但也需要训练,常练习。抓住得越多越敏锐,挖得越深越细化,这大概是为什么总有人能写出我们没看到的部分又或是总能精准描绘我们那些无法言喻的隐秘感受,就像挠到你后背够不着的痒处,明明在你身上,你不知道在哪,抓不住,他却知道。
保持一个码字的状态,从朋友圈开始。
如何你羡慕别人总能写出漂亮的句子,如果你常有想表达却不知如何表达,抓不住自己感受的困扰,试着每天在朋友圈分享时写一点。
慢慢地,你会发现那些芝麻绿豆的小事、听到看到的一句话都是你的素材;慢慢地,你会提前构思明天可能会遇到什么能写些什么要提前注意观察什么,从不经意地码字就成了有逻辑地认真写作;慢慢地,你写下的那些文字会影响你;慢慢地,有一天你就能码出洋洋洒洒几千字心里话。
一直认为一个真正厚重的人,所有的感受和心情都应该内化于心,
那这个阶段的我,还是做一个幼稚鬼吧
重新开始
常瞎BB,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