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个先秦时期的周乐中,琴,也只是个小配角,从来没有进入过主流社会,根本谈不上鼎盛。
西周时期,中央区在秦陇区域,礼乐中整个基调犹如现在的秦腔,主要以打击乐为主,而乐队中的弦乐也以瑟为主。因为琴的音质特点,还上不了台面。所以,说古琴符合当时社会的审美标准,显然是有些不太准确的。
传说的文王增六弦,武王加七弦,完备琴制,也只是后人一厢情愿的牵强附会而已。
(瑟已失传。武汉音乐学院教授丁成运夫妇根据史料,复制了瑟,也并未得到学界认可。)
到了东周,亦即春秋战国时期,周室中央权威受到了严峻挑战,战事频仍,礼崩乐坏,人们的温饱生存都受到了严重威胁,琴,更是不值一提。也只有孔丘,以一介布衣之力,奔走呼号,克己复礼,欲行复古倒退之事。但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孔子及其门人的行为也无疑于螳臂挡车。所传《佩兰》为孔子以全文字谱亲谱琴曲,也并无史料依据。传说中的伯牙子期,亦只是个例,且隐匿于山林野外,并非在当时。
孔子位卑,如果说孔子推崇琴,是因为基于对周乐的向往,更是基于琴的“靡靡之音”能够精心安神,教化众人,更加“克己”。但他所谓的“韶乐”也是指周乐,而并非后人牵强的“琴音”。
直到西汉武帝,经过连年战争,排除内忧外患,疆土统一,为了巩固中央集权,采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孔子及其儒家学说,才开始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且逐步走向巅峰。
西汉,关于琴,有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就是四川的士族子弟公子哥儿司马相如,到长安游玩,以一曲《凤求凰》勾引了同样识琴的千金小姐卓文君,连夜私奔去了四川,流传千古。这肯定要比现在的小王及京城四少会玩儿且有品味的多。
但是,琴的被尊崇,却是直到东汉时期,本土道教,外来佛教开始渐入中原,并得到认可及推广,因此,儒家的中正平和,道家的道法自然,佛家的清虚淡远,还有统治阶级对于其统治的需求,中国哲学体系渐趋形成,而这都能从琴中找到寄托,包括文人士大夫的推崇,琴,才步入了历史舞台,形制也才基本定型。
应该说,这个时期,琴开始被推向巅峰,每个阶层,每一派别,都能从琴中找到自己的寄托。此时,琴,也成为了一个象征,被推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琴已不再是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弹琴听琴,如果仅仅是把琴当做一件乐器,显然是狭隘的,仅仅技巧娴熟,却并不能真正领会琴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