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共读阿德勒的《儿童的人格教育》,翻开书,儿童的人格统一性就让我深深着迷,书中写道:“儿童的心理非常奇妙,无论哪一个方面都令人着迷。也许最奇妙的事情莫过于展开儿童生活的整个画卷以了解他们某一个特定的行为。儿童所有行为都从整体上反映他的生活和人格。不了解这一隐蔽的背景知识,就无从理解他的行为。”
儿童的每个行为都是儿童整个生活和整体人格的表达。我班有个叫天佑的孩子,五月份在读《终身成长》一书中,我判定他是固定型思维模式,也学习到要用后天的努力去改变现有的能力。六月共读阿德勒的《儿童的人格教育》,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孩子的行为所折射出的生活和人格发展。天佑对我来说是教育路上的一大难题,聪慧却成绩不理想,问题百出。五年级上学期期末复习阶段,天佑显得格格不入,没有其他学生那份紧张感,每天都“淡定”的活着,试卷不按规定时间做完,做完后错题亦不订正。我拨通了天佑妈妈的电话,大概意思是,孩子不愿意学习,让他回家体验一下劳动的艰辛以及父母的不易。天佑回家一天后,我询问孩子的劳动感受,没想到,他说:“不累。”于是和天佑妈妈商量,接着让天佑体验,待孩子体验到艰辛后定会想回到教室学习,毕竟六月天气炎热。三天过后,没等到天佑妈妈的电话,为了不影响最后的期末考试,我打电话让天佑回到了学校。私下询问天佑妈妈:孩子的体验感受。天佑妈妈说:“孩子很开心。”那时我的心情犹如晴天霹雳般。现在在《儿童的人格教育》一书中找到了答案:那时的天佑的人格方向与学校追求的方向背道而驰。惩罚对他没有意义,因为惩罚只会让他觉得学校不是他呆的地方。让他不学习,回家体验劳动,这实际上更接近他的目标了。
想到这,也更坚定了把这本心理学的书读完。为了更好的学会运用心理学的知识来判断孩子的某些行为,将其纳入到整体人格的框架中进行考量,而不是把他们当作脱离整体旋律的单个音符来对待。
作为教师,读这本心理学著作,给我许多指引,可以从某一个单一迹象推断出孩子的素质和性格特征。如:孩子喜欢依靠在某样东西上,我们立刻就会发现这个孩子具有焦虑和依赖等特质。临近期末,我常提问一些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的孩子,这些孩子许多都会倚在讲桌前,不论强调多少次,不要倚在讲桌上,下次等待被提问时,仍有很多同学倚靠。之前总会告知孩子站有站的样,坐有坐样,读完《儿童的人格教育》才明白这是由于焦虑或依赖性强完成的,这些孩子是溺爱型人格,读后的我更容易理解孩子。曾经觉得自卑心理更多的是不良影响,读完《儿童的人格教育》,让我对自卑有了不一样的理解:原来我们之所以追求优越感,是因为我们感到自卑。
父母不像教师那样容易接受新思想,因为教师对儿童教育具有职业兴趣。作为教师,在今后,我还要避免双重惩罚。对于学困生来说,拿着一份成绩单,在学校会受到批评,回到家,父母亦会批评一番,导致他们以后不敢拿着差的成绩单回家或者伪造父母签名。
很荣幸读到《儿童的人格教育》,愿热爱教育的我能走近孩子们内心,理解他们的行为,倾听他们内心真正的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