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如果说我们喜欢去电影院看电影,是为了做一场生活中很少有机会能实现的美梦,在别人的故事里,窥见生命的其他可能性。那么,《至爱梵高·星空之谜》这个梦,热烈又压抑,绚丽而灰暗,真实得就像开启了一扇时空大门,推门进去,我们就回到了梵高生活过的欧洲小镇上。
坦然讲,这部电影是当代艺术家们对大师的致敬之作。
120多位画师,历经7年时间,从梵高生前所画的800多幅油画作品里选出100多幅,根据影片需要,重新绘制出6万多张画作。这其中,为了精准还原梵高画作中的人物神情,还需要真人演员在绿幕下完成表演,做成CG动画,画师再根据动画进行手绘。
要知道,梵高从初学画画到成为大师,也不过用了8年时间。可以想见,这群画师们根本不是在用制作商业片的流程对待这部电影,而是以粉丝的心态,精雕细琢,用心打磨,一笔一笔绘制着对梵高的崇拜和追忆。
从受众层面而言,我觉得,这部电影并不会广受欢迎,适合全家老少一起去看。它是挑观众的,想看这部电影的人,要么是痴迷梵高的油画,要么是对梵高的生平感兴趣,最起码心里对艺术多少有点感觉和追求。
当然,这么说,有点傲慢,也有些武断。艺术对于我们,虽然不如空气和水那么重要,但也像盐一样,缺少之后,生活中总会出现单调和无趣的时刻。
所以,也不必有什么心理负担,如果时间来不及,也不需要事先做功课,查看梵高的生平和作品,直接去看就好。心中种下一颗种子,不管迟早,只要机缘巧合,它一定会发芽生长。
我们要做的,就是给自己这样一次机会。
02
对大部分人来说,我们熟知的梵高油画,也不过星空、向日葵、葡萄园、麦田这样最有名的几张,而且,看到的大多是画册或网页上翻拍和临摹之作。
这部电影最大的看点,也是最令人震撼的地方,就在于我们可以在整面墙那么大的银幕上,近距离欣赏梵高的100多幅精品油画,像春天化冻的溪水一样,缓缓流动起来,活了过来,瞬间有了生命,瞬间有了力量。
在明亮热烈的色调中,那些丰富多彩的笔触既真实,又虚幻。真实到人物稍一移动,视角稍一变换,画面里的明暗光影就紧跟着发生变化,像极了夏天的风吹过杨树,树叶微微晃动,地上的暗影就分出了稍瞬即逝的层次。画家对这种细微变化的捕捉,已经超出了一般人的视觉极限。
这就使得每一帧画面都被各种色彩填满,纤毫毕现,连画面里人物的脸上,都能看出明显的青色或绿色的线条,这种观感又和人们的生活经验严重不符,以至于产生若即若离的虚幻感。
整个95分钟的观影时间里,我既感觉到浸入式的融合,又被一种难以名状的情绪一次次抽离开,一边睁大眼睛尽量捕捉每一帧画面的丰富变化,一边快速扫视银幕下方的中文字幕,电影终场时,竟然有了眩晕的感觉。抬头望向黑洞洞的天花板,眼前还残留着漩涡一般旋转延伸的神秘星空。
这真是一次神奇的观影体验,看一部电影就像游历了滋养梵高生命和精神的那片土地,就像是足迹遍寻了所有收藏梵高作品的艺术博物馆。
单从这一点来说,绝对值回票价,超值。
03
出于所有画面选自梵高油画作品的限制,相对于视觉上的盛宴享受,电影的故事性就弱了许多,节奏缓慢,平淡沉闷,几乎全靠对话来推进情节。
尽管一开头,电影也在设置悬念,让人们好奇「梵高究竟是自杀,还是另有凶手?」这一百年谜题会在这部电影里得以真正揭晓,从而跟着送信的小伙子,像福尔摩斯一样充满耐心,从不同人们的谈话里发现矛盾,抽丝剥茧,以为能步步逼近真相。
然而,等电影快要结束,当你跟随着梵高的眼睛看过了那个明亮深沉的世界,听到了梵高写给弟弟的那些信时,你就会明白,指责电影故事性太弱实在是一种刁难。
真实的历史总是这样,没有那么多高潮迭起的戏剧冲突,有的只是在困顿和压力之下,做出的一个又一个真实的选择,尽管在后人看来不能理解。
也因此,到了影片最后,纠结于自杀他杀这种细节已毫无必要。电影与其说在探究梵高是怎么死的,不如说,它更想为我们展现出梵高是怎么生活的。
起码对我来说,我感受到了梵高对生活执着般的热爱,因为足够敏感足够细腻,他承受着常人难以察觉放大千倍的痛苦和孤独,却拼尽全力,与病体抗衡,与心智抗衡,甚至不惜透支自己的生命,为世人留下灿烂的热情和不朽的光辉,让人们在他的画作里获得一丝温暖的慰藉。
其实,不光是梵高,不光是艺术家,孤独始终是所有人的宿命。就像是大海,就像是沙漠,每个人都无可回避,深陷其中。梵高的一生,或许是孤独的,但他的艺术从未孤独过。
这或许给我们一点启示,如何更好的理解孤独,如何更好的理解自己。
题图来源:电影《至爱梵高·星空之谜》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