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时参加学校的现场命题作文比赛,题目是《60分万岁吗?》,我获得一等奖,仍清晰的记得奖品是一支钢笔;
第一次收到稿费,是一篇几百字的短文在《山西晚报》发表;
……
青少年时代,因大量阅读书籍,让我与文字的缘分一直断断续续。那些偶尔被报纸刊发的豆腐块被我小心的裁剪下来,收藏在信封中。
我还非常喜欢收集报纸上的各类好文,阅读完,剪下来工工整整收好,视若珍宝。
2002年9月17日,我离开了工作生活14年的马兰矿区,一个人来到北京。从求学到入职久其,转眼间已18载。
前些年每次回去看望母亲,母亲总是盯着我鬓角的白发,轻轻地叹口气:哎,儿子都快老了。我说:妈,我是人未老,头先白,您儿子生龙活虎呢!
偶尔回首年轻时的青春迷茫,心中也总是想起那些渐行渐远的爱好和梦想,想起与文字之间的缘分。
曾好几次试图捡起那些在岁月中不经意丢失的心情和文字,做为对青春最好的纪念,却都像减肥的目标一样无疾而终。
工作的这些年,第一次写的比较正式的文字是转正总结,其后更多的是工作总结、指南、实施方案、培训方案等工作文档,PPT变成了重头戏,早已经把文字弃之一旁。除了参加了《久其人故事》的采写,似乎也提不起任何兴趣写与工作无关的东西。
疫情之年,与爱人孩子朝夕相处了几个月,这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机会。
闲暇时跟孩子打打球、下下棋,一起做做面食糕点,让我感受到这种慢生活带来的变化,也让我重新审视自己。
对于工作,对于生活,我有了更多的思考,也让我内心重新燃起了对文字的热情。
想着自己老了时,能够将这些文字变成书,再重新阅读,相信也是一种难得的经历和体会。
2020年4月16日,从《关于人力资源价值的一点思考》开始,我陆续在“老曾说人力”完成了32篇关于人力资源的原创文章,其中《知本时代,知识管理如何为组织和个人赋能》写了5000余字。
6月25日,开始运营“老曾说生活”,用于记录生活,首发《11年的前的桂林,11年前的我们》,完成了2009年桂林之行对爱人的承诺,只是晚了11年。
截止目前,已在“老曾说生活”共发布了23篇原创文章,其中“在系列”《娜在大理》9篇,《人在旅途》3篇,”岁月拾遗”系列11篇。
在刚开始写文章的过程中,由于生疏,很多语句口语化、重复、措辞不当,爱人总是不厌其烦的反复帮忙做校对修改,最后才能发布。
经过几个月的时间,渐渐习惯了写完后自己默读,检查语句通顺性,不断修改调整,终于免去了爱人的审核校对。这也让我明白,“好的文章是改出来的”的确是一句真理!
岁末年终,回顾自己的2020年,最开心的事情便是与文字的再次相遇,犹如老友重逢,个中滋味唯有自己能够体会!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最后感谢所有关注“老曾说人力”、“老曾说生活”圈里圈外的朋友!
请相信,我会持续产出高质量的原创文章,以回报大家对我的关注和关心!
流年笑掷,未来可期,以梦为马,不负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