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如果在一些风景区的草坪上游玩,一不小心踩到了狗屎,一定会破口大骂那些养狗者,至少也会对乱拉狗屎的现象愤愤不平。如果我告诉你,在上世纪70年代,如果你碰见了一堆狗屎,会高兴得心花怒放,你一定会大惑不解。
在上世纪70年代,一大早,你就会看到一些人背着粪篮子,拿着粪镢子,到处转悠。他们在干什么呢?也许你不相信,他们正在拾粪。对于到处寻觅狗屎的人来说,如果看到了一大堆狗屎,你说他会高兴不高兴的?不言而喻。我们现在如果看某人走了好运,就说他交了狗屎运。其实,这种说法是有典故的、有来历的,在庄稼急需肥料的时代,在到处找狗屎为庄稼增肥、提高收成的时代,若碰到了一大堆的狗屎,那真是太幸运了。你保准会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跑过去,手舞足蹈地放下粪篮子,迫不及待地拿出粪镢子一点儿不剩地扒拉到粪篮子里,只怕动作慢了,让别人抢去。然后喜滋滋地背起粪篮子到生产队去换取工分。现在听来是笑话,但这就是历史的真实。我们的父辈、祖辈就生活在那样一个时代。
粪篮子是用棉槐条子编成的,呈喇叭口形,上面再用几根棉槐条子拧起来,弯成一个倒U形,这样就可以背在肩上了。拾粪不只拾狗粪,只要是粪都拾,不仅有狗粪,还有牛粪、马粪、驴粪,当然也包括人粪。那时候狗是散养的,可以自由自在到处跑,不像现在都拴条狗链子,或者被关在院子里。那时候村里园子也多,狗到处拉尿。有些勤快的人起得早,趁早可以拾大半篮子狗粪。那时候没有拖拉机,拉点儿东西要套上牲口。牲口也随处拉尿,甚至走在路上,有时候就随地大小便。如果幸运的话,有时候可以拾上半篮子的牲口粪。拾来的粪要交到生产队,生产队有专人负责称量,换取工分。
那时候还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每天早晨都会看见家家户户都有人挑着或提着尿罐儿,把一晚上的尿送到生产队去,生产队也有专人负责计量。那时候没有现在这样的化肥,但庄稼生长离不开肥料,所以无论是粪还是尿都很金贵。
据说,人的屎尿对庄稼来说是最有营养的,被称作大粪。那时候,每个生产队都有专人负责,到家家户户茅厕里挖大粪。我们二队挖大粪的是陈西畴和许福康。我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经常看到他们两个人挑着粪桶到各家各户里挖大粪。我们见了都捂着鼻子,躲得远远的。等挖满了桶,他俩就挑到生产队的大粪坑里。每个生产队里都有一个大粪坑,拾来的狗粪、牲口粪和人的屎尿都集中在大粪坑里沤,这叫沤肥,沤好了就可以上到庄稼地里。这样的肥料称作农家肥。农家肥相比现在的化肥而言,更能养地。现在种地用化肥多了,土壤就会板结,而用农家肥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那时候种地,非常缺肥料,生产队组织社员到处拾粪,但光凭农家肥也不够用。所以生产队也组织社员沤绿肥。也不知道什么是绿肥,只记得秋后收割完庄稼,生产队就组织社员们到地里去割草,什么草都割,然后把草堆到一块儿,用泥封起来,做成一个个倒扣的斗形,记得好像也在上面倒一些尿粪什么的。我猜想应该是让草在里面腐烂发酵。后来查字典才知道,绿肥是用绿色植物体制成的肥料,是一种养分完全的生物肥源,对改良土壤有很大作用。
如果现在我们相约,一人背一个大粪篮子,拿个粪镢子去拾粪,那肯定是一道亮丽的风景,肯定会笑死人。小孩子们不把我们当成星外来客才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