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弄明白对人和事应有的心态,首先要探索并理解一个问题,人为什么而活,或者说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谈到活着的意义,未免有些不接地气的遥远与深奥,不如我们换种亲切的问法——你的理想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从小时候的人均科学家,到长大后的医生、飞行员、宇航员、公务员、教师,再到受尽社会毒打看尽人间烟火的只想活着、摆烂等等。这一系列的答案看似数不胜数,但仔细思考,格局打开,你就会发现这些答案都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表达——体验。也就是说,“你的理想是什么”这个问题,也可以表述成“你想获得哪种体验”。至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等式:
人活着的意义=获得体验
那什么是体验呢,在“百度汉语”中对“体验”是这样解释的: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当然不光可以认识事物,也可以识人。至此我们又可以得到一个等式:
人活着的意义=识事+识人
对于识事识人,我们就再熟悉不过了,不管你在体制内,还是在水深火热的996内卷中,你无时无刻在做这两件事,我想所有人都清楚,但是我们总是在不经意间进入歧途。怎么讲呢,你对自己所做的事肯定是有分析的,诸如这么做合不合适,合不合理,是否排斥这件事或是如何将事情做的更好等等,同时事情又是通过人来推进的,所以在做事的过程中,你也会对共事的人有体会,诸如这个人靠不靠谱,人品如何,风格怎样或者是否有继续共事的意愿等等。这个过程其实就是通过做事,来对事和人输出看法和体会。至此,就是很多人是否在不经意间走入歧途的转折点,能否走向正确的方向,关键在于你输出的看法和体会给自己带来的是挥之不去的情绪还是接下来自己对人和事的决策、把控。由此可见,在对事和人有了看法体会后,决定你接下来轨迹走向的一道卡是情绪。
在经历事情之后,你有怎样的情绪都是正常的,关键在于你如何调控选择。在喜怒哀乐降临到身上之后,首要做的就是及时让情绪穿过自己,防止情绪在体内的深入蔓延,审视事情的发展和人的能力品行,做出非情绪化的理性判断和决策,决策要单纯的以达成工作目标的积极行动为基础,不能掺杂诸如对人的报复或对事的怠慢等消极的自我目的。简言之,在情绪管理这个阶段,就是要跳出现有的状态,将自己置身于事件之外,以上帝视角审视自己做事,明确自己的目的。此时的你由事件亲历者转变成了旁观者,有句话叫“旁观者清”,你可以利用这个身份冷静分析局势以做出合适的决策,并且利用这个身份,可以从根本上给情绪迅速降温,更快速更平稳的走上正确的快速路,这也就是所谓的去情绪化。
前面说到我们为了输出正确的决策而去感知并调控情绪,这看起来南辕北辙,却是重中之重。我们可以思考一下,要想做出正确的决策,需要靠什么推动?你也许会说学识、经验、胆识等等,没错,但这些都是需要调动出来的。既然需要调动,那自然涉及到调动是否准确,是否全面的问题。至此我们可以尝试倒推一下:正确的决策需要准确全面的调动经验学识等,那准确全面的调动则需要稳定积极的情绪来保障。众所周知,我们无法在剧烈波动的情绪中做出理智的选择。所以在识事识人后的决策中最重要的前提是情绪把控。到这里我们就又得到了一个等式:
人活着的意义=情绪把控
当我们可以把控情绪以做出决策后,所带来的事件结果不必过多在意,因为在把控情绪后所获得的结果,自然是在你能力范围内的最佳结果,至此你已经抓住了活着的意义——把控情绪,至于所带来的结果,不过是一种新的体验,也不过是新一段的识事识人过程,你依旧只需把控情绪做出新的决策,获得新的体验,接受新的结果,到这你会发现在人活着的意义这一问题上,已经形成了一个堪称完美的闭环:
在这个看似不接地气却又每天围绕我们左右的问题形成闭环后,我们只需要把精力放在“获得体验”,“识事识人”,“情绪把控”上即可,人生中的分支会有无数个,但本质的主体只有一个,擒贼先擒王即是如此,解决问题的有力方法不是直接对问题发力,而是要做到隔山打牛,借力打力才可以加速问题的解决,抑制问题的产生。解决掉本质问题,存在于分支的各种困难会迎刃而解。
情绪把控,心态养成,隔山打牛可以成为生活的捷径,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诸多看似复杂又困难的棘手问题。熟练掌握及运用这个秘籍,并不是三下五除二就能做到的,情绪把控看似简单,但实际当中是一个非常漫长的修炼过程,需要我们放下自己复杂的思维,净化并简化对人对事的认知,显化自己的目的,不断提醒自己并调节当下的情绪,久而久之形成习惯,建立自己的人生闭环。
希望我们都可以熟练运用这个秘籍,让生活变得简单美好,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