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分析案例:
有人说,我学习心理学就是为了更好的影响别人,控制自己。比如,控制孩子的情绪,让他不哭不闹。控制老公,让他改掉身上的毛病。针对这种说法,你怎么看?欢迎结合加餐微课,说说你的看法,也请自己你对心理学的理解。
我是一个慢热型的人,第一时间看到案例分析的时候,第一感觉,这肯定是不对的,但具体哪里不对,自己也不是特别明确,但是这两天听了陆老师的课,看了学霸妈妈们的分析,逐渐的有了一点自己的想法。
首先,学习心理学是为了影响别人,控制自己,放在昨天,我还觉得这句话没毛病,因为我确实是这么想的,但是现在我不这么认为,学习心里学首要的目的不是为了影响别人,更不是为了控制自己,而是,通过心理学知识深刻认识自己,深度剖析自己,对于自己内心纠结以及焦虑的事情究其根源,探其本质,该放弃放弃,该接纳接纳,即使偶尔的一次闹情绪,也要试着去原谅自己,去接纳自己,因为我们都是普普通通的人,做不到永远心如止水,有情绪才是人之常情,只有正确的认识自己,让自己内心得以解放,心情自然会变得明朗,更无需刻意去控制。
至于说控制孩子,让他不哭不闹,从来没有这样想过,人有七情,喜、怒、哀、乐、惧、爱、恶,缺一不可,不哭不闹的孩子是什么样子,突然觉得不让孩子哭闹是件很残忍的事,从内心里,我不想让我的孩子成为“乖”孩子,因为乖孩子总表现出于其年龄很不相符的懂事,让人觉得心疼,但是实际生活中,却总是反其道而行,当孩子忘我玩的时候,会把玩具扔的到处都是,会把墙当成他的涂鸦对象,会把刚叠好的衣服全部散开,而我,心情好时会想大不了重新收拾,心情不好时就会大发雷霆,久而久之,孩子貌似越来越“懂事”了,当别人在我面前夸孩子懂事时,我心里好难过,也好自责,我需要好好好好去反省自己。我就是陆老师口中提到的那个,脾气时好时坏的,情绪极不稳定的有人格障碍的妈妈,有时在想有一个这样的妈妈,我的孩子好可伶,他千挑万选选中的妈妈,尽然是这个样子,会不会好绝望?带着一堆的问题,学习儿发心里学,想要更清楚的了解自己,了解孩子,为以后的和平相处找一条光明大道。
在没有接触育儿愈已的课之前,我确实一直努力奋斗在想要改掉孩儿爸坏毛病的路上,这条路走的我好累,我总在纠结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坏毛病,为什么他的想法总那么莫名其妙,比如,有一次孩儿爸做面条吃,中间告诉我说水放多了,我说,没事啊,多就多了吧,面条吃完,汤喝不完倒掉好啦,结果等饭做好,我去盛面的时候发现,孩儿爸下的面条,够我们一家三口整整吃两天的(说的是餐餐都吃面哦),我很生气,问他为什么下那么多面?他说,不是告诉你了吗?水放多了。哈,我要气死了,水放多了,就要下那么多面吗?这个事情给我印象非常深刻,一直没办法理解孩儿爸的思维逻辑,直到听了陆老师的课才知道男人思考问题的方式跟女人是完全不同的,男人是线性思维,女人是面性思维,或许在他看来,放多少水就应该下多少面吧,不知道是理科生的思维固化,还是男人的线性思维,但总算给了自己一个重新看待他的理由,以后遇到什么想不通的就安慰自己说,他考虑问题的角度跟我不一样,好吧,这样确实矛盾少了很多,而我自己也轻松了很多,至于想要改变他坏毛病的想法,我早就在失败中放弃了,这次听陆老师的课,又听到了一点,你有什么样的经历,就有什么样的思维,有什么样的思维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有什么样的行为就有什么样的人生,人与人的差别,就是思维的差别,这种差别从出生开始就注定了,每个人的经历都不同,所以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世界观,不是谁想改变就可以改变的,所以学习心理学,我想要提升自己,努力构建健康和谐的夫妻关系,因为我相信,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爸爸爱妈妈,妈妈爱爸爸,在充满爱,充满欢乐的家庭氛围下,孩子又何愁会长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