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没有打算做自媒体的时候,非常随性,基本上把平台当朋友圈发,分享小感悟什么的。一认真做起来,发现自己都快被折腾得都不会写了。
自从全职教书转兼职教书后,每天只需要上半天班,有了大量的业余时间,我便产生了尝试做自媒体的想法:我本来就爱写作,也喜欢记录生活,不如试试写点文章,拍点视频,看能不能把自己的爱好发展成可以变现的副业。
去看大V们分享的经验,都是日入成百上千,一开始我简直雄心万丈,觉得凭爱好养活自己近在眼前,实现理想生活指日可待。
一开始,非常有倾诉欲,几乎觉得到处都是素材,什么都想尝试。但是看了前辈们分享的经验,说要做垂直领域,于是开始做抄书微头条,倒是涨了一点粉,但是速度十分平缓,最近更是一动不动了。
仿照一个大V写了一篇,有13万的推荐量,阅读2万多。第二天接着又写了一篇,推荐量降到了6.5万,阅读1.4万;再按照这个套路写,推荐量直接降到一万以下,阅读量只有一千多。我不服气,又写了一篇,展现量直接到1000以下,阅读量也只有几十。
我有点蒙:这神鬼莫测的推荐机制,都把我整得不会写了。回头又去看了大V们的内容,发现即便粉丝上十万的,推荐量也比较有限,我猜想可能是平台觉得这一类内容饱和,同质化程度有点高了。所以后面的都不推荐了。
这时候有点反应过来,线上平台的内容更新换代很快,偏好也会随着读者喜好而变化,一个平台上,同一类风格的文体太多,读者肯定会有审美疲劳。所以如今的读者到底喜欢什么,当下的网感是不是又产生了微妙的变化,还得靠自己去探索。
当然可以去看大V的建议,但一定要有自己的判断,向大V学习,不是直接接收他们的结论,而应该是学习他们肯探索,习惯用理性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学着透过表面看本质,然后从根源上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于是更新得就不像以前那么勤了,不是失去信心和动力,而是在仔细思考,自己到底要选什么方向。
考虑了一段时间,决定还是选和自己喜好相关的领域----和书有关的,书评和拆书稿。说实话,拆书稿写了几篇,只是有点粗浅印象,还没入门。书评更是完全不知道怎么写,但我决定花更多时间去学习,然后尝试着边学边写。
任何事情,要把它当作事业来作,指着它赚钱,肯定就不那么简单。因为它已经不只是和你自己的喜好有关了,得去琢磨别人在想什么,别人喜欢什么。
我想这是大部分新自媒体人感觉到很不适应的地方,很多人在这个阶段会放弃,我以前也是随便试一试,看见没有成果就放弃了,但是这一次我决定要坚持下去:自己的兴趣和迎合他人看起来是矛盾的,但实际上只有发自内心的文字才能够真正打动人。所以要坚持自我,也要学会迎合他人。
这看起来似乎有点矛盾,但其实矛盾只存在于初期阶段,在我们还没有学会怎么把自己所见所感,用精准,通俗易懂的方式传达给他人的时候。
所以归根结底其实还是作者的水平不够好。这世界上有无数种比写文章更赚钱的方法,但就有这么些人想要通过写文章来赚钱养活自己。为什么?只能说明这些人有着对文字的执着和热爱。
但是文字要变现,光有热爱肯定是不行的,它必须达到一定的专业水准,这种专业水准就像是入行门槛,所以每一个写作者都需要修剪自己的枝枝蔓蔓,让自己适应特定的写作环境。这个修剪的过程就是成长,但一定有一些东西是每个作者特有的,即作者自己的写作风格和价值观。这样才不至于在成长的过程中迷失方向,失去自我特色。这种特色就像是树干,枝叶不论如何修剪,都不会伤及树干。
所以我们首先就得改变自己的认知:要有坚持,也要有改变。坚持的是自己的兴趣点和价值观,改变调整的是自己的表述方式和技巧。
此外,一定不能急功近利。刚决定做自媒体的头一天,我决定学其他人一样日更,于是几乎每天都在琢磨要写什么,写完了也不改。
偶尔去看一看前辈们的经验之谈,还没来得及用上,文章就已经发出去了。结果文章的收益总是几毛钱几分钱,越写越受打击,还把自己一天天地整得很忙,根本没时间深耕和学习。
我决定以后改变策略,反正目前并不靠自媒体赚钱,所以不如不要管别人说什么,把日更变为周更,这样在选素材,和写作的行文逻辑方面都有更充裕的时间,写完了之后,还可以再去看看前辈们的文章,也许又会找到新的启发点。
不管怎么样,花了心思和精力的文章肯定比为了充数匆匆忙随性而发的文章要好。与其高频更新每天赚几分钱几毛钱,还不如把时间花时间去雕琢一篇好的,就算一时赚不到钱,好歹还学到东西了呢。而且这学到的东西,说不定哪天就管了大用。
我从小到大一直非常信奉一句话:相信自己的劳动,它一定会给你带来成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