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淮阳有个书生姓叶,名字不详,我们就叫他叶生吧。他妙笔生花,文章写的一绝。只可惜天不遂人愿,功名一直没有考取。
正好赶上丁乘鹤来此地上任,丁县长有一次看到了叶生的文章,觉得是难得好文。就召见叶生相谈,相见恨晚。丁县就让叶生住在官署,不仅发放津贴,还时常以钱粮救济叶家。
科试预考,丁公游说本地学使,叶生果然力拔头筹。
丁县对其期望颇大。在乡试后,拿到叶生文卷,拍手称赞。但命运弄人,好文无好命,叶生此次铩羽而归,依旧落榜。
这对叶生打击很大,他觉得愧对知己,沮丧归家,茶不思饭不想,行销枯立。
丁县听说了,召他进县好言相抚。叶生的一腔委屈顿时决了堤,大哭不止。
丁县心里也不是滋味,说:“等我为官考核期满,咱俩一起进京。”
叶生很感动,回家后闭门不出。
不出几日,竟然病倒在床。服药百余包,却不见好转。
丁县时任期间得罪上级,将要卸任。便写了封信给叶生,大概内容是:“我要返乡了,之所以迟迟不走,就是等叶生你康复,我等你一起走。”
叶生边读边哭。回信道:“我病重,丁公先走,勿念。”丁公收信,不忍离去。
好多天过去,叶生突然上门拜访。
丁公大喜,出门迎接,携手相谈。
叶生笑到:“我这蝼蚁之病,劳烦先生挂念。今天愿随您行远方。”
丁公收拾行装,第二天早上举家返乡。
回到辽东,丁公与叶生经常一聊就是一宿。并让丁公子拜叶生为师,丁在昌那年十六岁,尚不能写文章。但是丁再昌很聪明,什么文章看两三遍,就能通篇熟记。
一年后,在昌便能落笔成文。加上他读书努力,当年就考取了秀才。
叶生把毕生学识倾囊相授,丁在昌作文精进。举人考试中了第二名。
丁公对叶生说:“你拿出百分之一的学识,就让犬子成名,可你如此大才,却.....唉!”
叶生笑到:“这都是命,借您福气让我有用武之地,让世人也知我这半生沦落之人,我没什么遗憾了。士得一知己足矣,不一定非要飞黄腾达。”
又到了年度考试,丁公怕叶生错过,就让他返乡去应试。
叶生惨惨一笑,并无反应。
丁公不忍给他压力,就让儿子丁在昌去了北京,给叶生买了一个秀才之名。
丁在昌不久又中了进士,还放了缺,当上了主政。于是带着叶生一起赴任,朝夕相处。
又过一年,叶生再试,考中举人。丁在昌时任江苏河道典务,就跟叶生说:“老师,这离您家乡不远,您高中举人,该衣锦还乡才痛快。”
叶生春风得意,又思乡心切,便告辞归家。
叶生策马归淮阳,看到家门萧条败落,心里很不是滋味。小心翼翼走进家门,叶妻看见,扔下手里的东西,吓得跑开了。
叶生凄然问道:“我如今高中,咱夫妻三四年未见,你跑什么?”
叶妻远远地答到:“夫君,谈什么富贵高中。我没有将你的棺椁入殓,是因为咱家穷,孩子小。如今大儿子已成人,我马上给你找个墓穴,你别这样吓唬我。”
叶生恍恍惚进屋,发现自己的灵柩真的在那,一声不发,身躯立刻化为一阵风四散。妻子看到叶生衣服鞋子落到地上,拾起来大声痛哭。
这时候,叶生儿子下私塾回家,看有马在门前,问其母原委,懊悔晚归,不曾见父亲一面。
仆人返回丁公子处,在昌大哭:“先生为何离我而去,我心痛矣。”随后为叶生大办了丧礼,给了一大笔钱给叶家。让叶生之子拜名师,并交代当地学使好生照顾,不久便中了秀才。
丁公乘鹤听说这件事,日日阅读叶生旧文,闭门不出。
故事讲完了。我们来闲聊。
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叶生有才,终不得志,却能得丁公赏识,也是人生幸事。虽然秀才是买的,但举人确实是自己考的,可见有真本事。只是生前不受赏识,死后才得承认。
就这样,就是叶生病死,魂魄也要追随丁公,倾全力教授他的儿子,真的是士为知己百死不辞。丁家父子也把叶生当家人一样,感情深厚。看来只要人心相依,人鬼相处也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