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践吞并吴国之后,范蠡功成身退,泛舟五湖。据说,他临行之前做了两件事,第一件就是劝文种大夫退隐,第二件就是带走了西施。
文种大夫的下场大家都清楚,这里就不再赘述,说一说范蠡和西施的故事。
范蠡拐走了西施,两个人泛舟五湖,这个说法流传很广,而且于情于理都有可信之处。比如,明朝人梁辰鱼创作的昆剧名曲《浣纱记》,就描写了范蠡和西施的爱情故事。
在我了解完相关历史之后,心里不免有个疑惑:他们两个人,到底是什么时候“勾搭”在一起的?
前面提到的《浣纱记》中,认为他们是在苎萝村相爱的,西施送给范蠡一缕溪纱作为定情信物。而越国被吴国打败以后,范蠡劝西施“以国事为重”,让她去服侍吴王夫差。
在分别之际,范蠡将信物溪纱一分为二,两人各持一半。灭吴之后,溪纱重新合二为一,两人也在太湖的舟上成婚,然后泛海而去。
戏剧中所记载的情节,在史书中是有一定的依据的,比如根据《吴越春秋》等书记载,当初去苎萝村找西施的正是范蠡。
而《越绝书》说:“西施,亡吴后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吴越春秋》说:“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范蠡后来自号“鸱夷子皮”。
可即便如此,我总还是觉得剧情有些狗血。我们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是你我,在爱上了西施以后,还会让他再去服侍夫差吗?而且,在被夫差“糟蹋”了多年以后,还会再娶她为妻吗?
我不知道各位的心多大, 反正我是做不到。有人可能就要说了,要以“国事为重”,可问题在于:范蠡真的有那么爱国吗?
我看不会,先别说春秋之时,并不存在后来的所谓“爱国思想”。就是关于范蠡的国籍,都有很多种说法,有人说他是徐国人,也有人说是楚国人,但总之他不是越国人就对了。所以说,他到底爱的哪门子国。
再者说了,范蠡对越王勾践本来就不信任,他早就看出了勾践“长颈鸟喙”,不可能共患难的,又何必牺牲自己的亲密爱人?
而且,这样的范蠡真的值得人们标榜吗?古人靠牺牲女人成事的,历来都为人所不齿,比如吴起杀妻求将,结果四处受人排挤,范蠡显然不可能是这样的人。
最关键的是,“爱国”与保住自己的女人,其实并不是矛盾的。既然爱上了西施,完全可以再找其他的美女,越国总不能就一个西施是美女吧!
所以,问题又回来了,两人到底是什么时候好上的。
根据我们上面的分析,他们显然不可能是“一见钟情”,那么就只有一种可能:他们是日久生情,在相处的过程中产生了爱情。
这种可能也是存在的,而且可能性还不小,根据《越绝书》的记载,越国曾经修了一座“美人宫”,让西施和郑旦在这里接受“培训”,原因是“东垂鄙陋,恐女朴鄙”。
西施毕竟是山里的丫头,就算是姿容不凡,可毕竟言行举止脱离不了庄户气息,这个时候范蠡没有看上她也是正常的。
可后来她在越国受了三年“专业培训”,《吴越春秋》说“饰以罗榖,教以容步”,而且因为美人计是越国的绝密,所以范蠡可能亲自参与了整个训练过程。也就是说,两个人在越国的“美人宫”相处了三年。
在这三年的过程中,西施变得更加举止媚人,再加上日久生情,两个人产生感情也是可以理解的。
可美人计早已是越国的既定国策,西施的存在已经有很多核心人物知道,而且这个时候计划已经进行了三年,再现找其他的美女也不现实。所以,范蠡不得已只能割爱,让西施前往吴国服侍夫差。
这样解释可能更合理一点,因为是范蠡负西施在先,而且是因为不得已才分离,所以灭吴国之后,范蠡才没有嫌弃她,两个人一起远走高飞。
可遗憾的是,这种解释极有可能是一种误解,关于西施跟范蠡去泛舟的说法,是在唐朝才开始盛行的,此时距离西施所在的春秋时期已经很遥远。
而在早期的诸子书中,西施则是有另外一个结局,那就是被杀。而且死亡的方式也很明白,是被沉到了江中。比如《韩非子》中就说:“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贲之杀,其勇也;西施之沉,其美也;吴起之裂,其事也。”
这里把西施和比干、孟贲、吴起相提并论,说明西施确实是被杀了,而且极有可能是充当了政治的牺牲品,因为其他三人的死都和政治相关。
这和《越绝书》中记载的,以及唐宋以来所流传的大不相同。比如,唐代杜牧在诗中写道:“西子下姑苏,一舸逐鸱夷”,苏东坡的词中写道:“五湖闻道,扁舟归去,仍携西子”,可见唐宋的文人大都相信,西施是随着范蠡去了。
这两者之间是很矛盾的,所以近代就有人调和这两种说法:吴国被灭以后,越王勾践下令将西施沉到江里,而范蠡早就派小船在江面等候。等行刑的人走了之后,悄悄的把西施救了上来......
这显然就是有些胡扯了,真正解决这个矛盾的,是明代的大才子杨慎,就是写“滚滚长江东逝水”的那个。
他很早就在思索这个问题,后来发现了《吴越春秋》中的一句话,才算是找到了答案:“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
过去人们看到这段话的时候,总是习惯性的把“鸱夷”解释为范蠡,因为范蠡自号“鸱夷子皮”。可事实上,范蠡离开越国是逃走的,越王不可能让西施“随鸱夷以终”。
而这里的“鸱夷”代指的应该是伍子胥,伍子胥受谮言而死,西施在这里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所以吴国人可以说恨西施入骨。
越王勾践灭亡吴国以后,下令用鸱夷子皮(牛皮)盛敛伍子胥尸首,然后举行了厚葬。或许是出于对害死忠臣的愧疚,或许是为了对吴国百姓有个交待,又或许是为了杀人灭口,越王下令处死西施。
处死的方式,大概就是用鸱夷子皮包裹住,然后沉到江里去淹死,所以才说“随鸱夷以终”,也就是跟随伍子胥到地下的意思。
据司马贞《史记索隐》,在解释范蠡“鸱夷子皮”这个奇怪的称号时,说道:“盖吴王杀子胥而盛鸱夷,今蠡自以有罪,故为号也”。
也就是说,范蠡认为害死了伍子胥是一种罪过,而伍子胥死后被用鸱夷子皮收敛,所以他自号“鸱夷子皮”,以示对伍子胥的赎罪与纪念。
至此,可以算得上是真相大白,可真相总是残酷的,大家还是更愿意相信第一种说法。
各位在看完这两种解释之后,不知道更相信哪一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