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真的成了城里人
东太湖的水最好,也留不住阿承了,东太湖的魚最鲜,阿承也要走了。七九年开春,阿承接到了知青上调回城的通知。
阿承在东太湖农场当个中层,单从经济收入及工作环境来说绝对不会亚于在苏城企业工作的待遇。但是,他目前的家庭情况,他必须在苏州的企业中再一次努力,实现第二次创业,才能完善自已的小家庭。
阿承跟营部宋书记谈妥了有关美和仍需农场照顾的具体事项,(她与豆豆的户口仍在乡村,还需购买口粮,食油等计划),移交了工作手属,满怀着对东太湖农场万分眷恋的感情,离开了让他十一年甜酸苦辣都尝遍了的农村。
阿承新的工作单位是李妈退休前的”苏州搪瓷厂”,这也是李妈托了多方面的关系才让儿子进厂的,她在厂里有着良好的人脉关系,这对阿承在日后的工作会有好处的。
阿承当了机修工,李妈的同事当了阿承的师傅。阿承什么东西都要从头学起,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都要约束自己。
插队知青十余年在农村的跌倒滚爬,其最艰苦的生活,最繁重的劳累,确实磨炼了一个人的品质和智慧。阿承在厂里的工作,在师傅的帮助下,很快就适应了,车间简单的各种机械,具有初中文化的阿承也在其刻苦钻研下也渐渐地熟悉了。阿承很快进入角色,也甘愿为其付出,他加班加点从不含糊,抢修突击绝无退缩,阿承在同令的青工中的表现一直是出类拔萃的,他的表现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赞扬。
阿承肚里也有他的”小九九”,他有二大私事需要厂里的照顾,他必须有一定的付出才能够有相应的回报。他要努力争取他的希望能实现。
美和仍在家加工修补毛毯,但是加工的数量一直在减少,听翠花说,毛毯厂的生产出口任务不太景气,外发加工的量在减少。这可是美和这几年的主要经济来源。看来,这活儿不会太长久了。
从77年美和在家做这业务己经做了三年多,到了八十年代初,也许是毛毯厂的生产技术更新了,需修补的毛毯少了,这加工业务正式成了历史,直巷村的厂也关门了,美和也失业了。
豆豆已三岁了,他太调皮了。教他学写字, 他把家里墙上涂满了线条。叫他玩玩具,他把玩具不但拆了,还摔得满地。唯一让他们最满意的是豆豆长得虎生虎气的,比同龄人要健壮很多。李爸李妈还是那么的宠着他,阿承和美和要说他几句都不行,阿承看他实在不听话,打他几下他就要到奶奶门前去告状。
美和的加工活终于结束了,闲在家里才几天李妈就在阿承的耳边烦了,城里边打工不可能,重去东太湖劳动又不现实,这事确实有点烦。正在两难之间,美和真是有点福运,幸运之神会光顾她。
不知什么事会天开眼,知识青年回城安排工作的事刚解决,知青在农村生根开花结果所产生的后遗症会一下子都解决了。政府出台了新政策,知识青年的配偶及子女根据新的政策可随知青所属城镇的区域可随同户口迁入。这一下子,美和与豆豆摇身一变,立马变成了正宗的苏州人了。
美和与小李元的户口落入在了李家,这个月,李家又增添了粮油票,还有布票,豆制品及各种副食品券,美和还要按排工作,这一天,全家都兴高采烈,而美和她却哭了,她在屋里真情地拥抱着阿承,她激动地嚎啕大哭。
那个年代,乡下人能变城里人多难,农村姑娘能成为城里人唯一的希望是嫁个军人,但很少能随军的,”二脚黄泥背朝天”的村姑能过上城里人的生活,那真是“跳出龙门交好运”了。美和这近十年来的愿望,这向往知青,向往城市的奢望终于实现了。她感谢阿承对她的厚爱,感谢李爸李妈对她们尊重,她感谢李家的人给予她的一切,她怎么会不激动呢?至于,这个苏州的媳妇好不好当,她一点都不会考虑的。
农村媳妇进城了,户口上来了,街道要按排工作了,李妈和阿美滿怀着希望去街道报到,可得到工作的消息是大失所望。街道按排美和到街道办厂,这街道办厂的工作是糊纸盒,而且是计件制的。李妈听到这个工作觉得太邪乎了吧,这糊纸盒就是不按排也可去外加工,苏州火柴厂正缺人糊纸盒呢!她跟街道的街长吵了一顿,换来的是:现在工作岗位紧张,街道无能力安排。如果你有本领自己找到工作岗位,街道可打证明给你帮助你解决。
现在李家最大的事就是美和的工作了,美和的工作不解决,大家将不宁,小家今后如何可在这样样要钱的苏州城里生活呢。
阿承在厂里拼命的工作,就是想通过自己的表现和李妈在厂里的人脉,能帮美和找一个好的正式的工作,这也是他奋斗的巨大动力。
李妈这次立了大功了,在她三番五次的往厂里边家领导的家里跑,阿承也去农场营部宋书记开了点农副产品的后门,加上美和也属知青家属应按排照顾的对象,几只老母鸡也让街道的街长帮了点忙,美和终于如愿地按排进了搪瓷厂,虽然她文化低只能在厂当个杂勤工,但她是一位正式的集体企业的工人了。
从此,人们每天都看到,阿承骑着自行车,后坐着漂亮的媳妇,日出进厂,日落归家,几十年如一日,直至他们离开搪瓷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