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曾经讨论过一个话题,大概是被人从小夸到大是怎样的体验,在受邀回答中,我十分眼尖地发现一只第一眼看长得超级像崔始源的男人。至于有多像,大家自行感受。
随后,我条件性反射地查看了始源2号(这里暂且这样叫他)的资料,当然还有他172条的回答以及微博。
始源2号教过瑜伽,考过营养师,爱拍自己和食物,体育学院在读研究生…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十年健身的经历。
基于年少追星十多年的经验,我想我能够理解十年的概念:十年,她的声音已经成为我的能量。就像我身边那些一起从校服走到婚纱的人们:十年,我的爱除了爱情多了亲情。而始源2号健身的十年,已经活着他的血肉成了生命的一部分,兴趣也便成了职业。
人生最得意的事情之一,莫过于爱好可以直接转化成赚钱的工具。
同寝室的妹妹除了喜欢抽烟、喝酒、拉着行李箱满世界走,还喜欢画画,入了数位板做起了业余插画师,收入当零花钱绰绰有余。
同样追星的朋友做成会长,受邀出席各类活动的同时,开发周边产业链,商业效益直接转化。
不久前,和爸爸聊到专才和通才哪个更能适应社会。讨论的过程太过激烈,一度濒临失控,所以我只说结论:术业有专攻的专才可以成为行业的精英,赚到与能力相匹敌的薪资;门门通而不精的通才往往可以整合专才的管理层领导,组织专才们共同创造更大的经济利益。
如此看来通才似乎可以赚更多的钱,并不准确,赚更多钱的人通常是具备专才素养的通才。
马东离开央视,加入爱奇艺,创立米未传媒,拿薪水的主持人转型成东家。他拥有着主持人这一专业人才的基本素养,同时笼络人脉、招贤纳士、成立品牌需要管理者思维,再者广告招标、公然念广告而不招人反感需要商业头脑和大众传播意识。
马薇薇看似只是一个专业辩手,实则不然。专业辩手思维缜密、逻辑清晰、角度奇特、反应迅速…场上打过国辩的奇葩都具备这样的条件,然而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马薇薇。从第一季海选到现在,她的每一次发言几乎都能拉到压倒性的票数,每一次陈述几乎都能让人下意识的感到信服,这不光是谈吐仪态,毕竟气场可以训练。信息、知识也是可以积累的,这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只是马薇薇比其他人吸收的范围更广,Get了更多技能,以致节目录到第三季依旧有生命力。
Get的技能多少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精准。
《太阳的后裔》圈粉靠的是双宋CP的颜值、紧凑不拖沓的剧情、主配间不缠绕的情感线,还姜暮烟和柳时镇的职业预设。
乔妹饰演的姜暮烟一改往日韩剧女主傻白甜的形象,宋仲基饰演的柳大尉也不再是只有颜、有钱的霸道总裁设定,他们分别在各自的领域,拥有十分专业的素质。这样两个实力匹敌的人物之间的爱情故事才够好看。
同样的,国产剧不乏军人与医生的生死爱恋,至于“不够好看”的原因,也许大概应该是受众不一样——电视机前的观众和互联网前的用户,毕竟喜欢抗战神剧的不会是少女心炸裂的键盘党。
我是一个在基本放任自流、偶尔稍加修剪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随着性子尝试着喜欢的每件事物,有自学的也有报班学的,按着时间顺序:简笔画、写生、国画、舞蹈、书法、钢琴、素描、轮滑、拍片子、口琴…还有最初的军棋…也就学会了多才多艺的技能。
功利点来看,这些并不能直接转化为赚钱的基石,因为不清楚最想做什么。
之前,我鼓励过不知道未来不只该干什么的同学多去尝试,人总要试过之后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自己能做什么。
为了不成为一个多才多艺的穷人,我还在继续尝试Get新的技能,或许很不幸的,它们不能都成为我日后赚钱的职业,但至少会有一个是成功的。付出了努力,在春暖花开的季节,总会有一些机会会趁着良辰美景一起盛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