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在将夜中,
三高老人夫子是先驱者,领路人,
宁缺是最终的天选之人,破局者。
那么在破局的过程中,
书院的大师兄李慢慢,
这个满身灰尘,却又干净无比的书生,
就是书院的核武器,
是书院的底气,也是书院的脊梁。
1、
大师兄的魅力,就在于慢和快之间的反差,温和与惊才绝艳的对比。
李慢慢,很认真,很慢。
说话的时候,也总是会慢慢地说,
别人说的话,他也总是认真地想,
平时总是穿着旧棉袄和破草鞋,
左手一卷天书,右手一只木瓢,
无事便读书,倦时少歇,渴时饮水。
一般人十年可以达到的修行境界,他足足有用了十七年才到,
他曾经对柳白解释过他的名字:因为慢,所以才能快。
所以快的时候,他又是最快的那个人。
他一天之内连跨两境,又在三天内破上五境,成为这个世界中唯四的无距境,
木瓢杀七枚,找到夫子留在人间的短木棒后,他又是最快成为打架高手的那个人。
李慢慢很温和。
大师兄的第一次出场,是在将夜的开头,
在少年的叶苏,七念,唐讨论想要飞上天的蚂蚁的时候,
他旧袄破鞋,书卷木瓢,满身灰尘,一脸安乐。
宁缺第一次接触大师兄的时候,
他眉直眼阔,神情淳朴可亲。
在很多人的认知里,惊才绝艳多狂辈。
这样温和的大师兄,偏偏又是一个惊才绝艳的人,
而且是全方位的惊才绝艳,
他是书院所有师弟的老师,从木柚的阵,到各位师兄的符阵、打铁、医术、棋术,吹箫弄琴,除了生孩子,大师兄没有不会的,而且,每一样,都是这个人间的顶尖水平。
在这种快和慢,温和与惊才绝艳的错位和杂糅中,
大师兄却一直保持着让人如沐春风的感觉。
但是我想荒原上,向宁缺出拳的夏侯不会这么觉得,
烂柯寺中,拦住宁缺的叶苏、七念、宝树大师不会这么觉得,
青峡对面的天谕大神官、叶红鱼还有疲惫的西陵联军不会这么觉得,
被大师兄纠缠不休,人间几乎无敌的观主不会这么觉得,
被撬离地面,以一声“子曰”喝断真言的佛祖不会这么觉得,
自称神之子的横木立人不会这么觉得,
宁缺的宿敌,那个胸前一朵黑色桃花的隆庆当然更不会这么觉得,
正是大师兄在藏在温和下面的坚定,让书院在举世伐唐和人间大劫中,能够获得最后的胜利,能够创造出那个不一样的天和地。
2、
这种坚定,源自于夫子的教导。
也源自于大师兄内心深处对人间,对世人的热爱,
在他的眼中,生命都是平等的,而且宝贵,
所以书院后山老黄牛可以吃牡丹鱼,黑驴可以吃葡萄喝葡萄酒,
大白鹅可以喂鱼。
所以就算杀人,大师兄也都是一视同仁的随机的杀,不会去刻意的挑那些身份特殊的人,
所以在七念不看重一个小女孩的生命时,当时还不会打架的大师兄会生气的想要和七念打一架,
所以在酒徒到处杀人时,大师兄痛苦且无奈,在酒徒请大师兄杀人时,大师兄敛眉,静思、犹豫,不忍。
因为大师兄和夫子一样,都是心怀大爱之人。
爱人间,爱人间的美食美景,也爱人间的每一个人。
因为有所爱,就会有所惧,有所惧,就会犹豫纠结,就会慢。
所以有情总被无情伤,所以大师兄是个好人。
除了爱,大师兄坚守的,还有自由。
和夫子一样,大师兄也向往自由,想到人类星辰大海的征途时,也会心神荡漾,喜不自胜,也希望能够体会逍遥游的欢愉。
所以大师兄竭尽所能,碎了木瓢,破了棉袄,任棉袄中的棉花随风飘扬,
只是想让书院的弟子们,让天下的人们,能够自由。
这是给天下人的大宏愿。
3、
无论是大师兄还是君陌,都会说“子曰”。
如果夫子的原型是孔子的话,
那么大师兄的原型,应该孔门七十二贤之首-颜回了。
同样都是十几岁拜师,同样都是老师最宠爱的学生,
同样的沉默寡言,才智不外露,
同样的认老师为圣,认为老师就是最高明的,最正确的。
同样的谨慎、克己,同样的注重自省,
同样的心怀大爱,同样以“仁”为先的好人,
最重要的,同样的喜欢用木瓢喝水,同样的不改其乐。
同样的,他们也都没有能够留下著作,留下的,都是只言片语,
虽然在最终,大师兄是想留下煌煌巨作的,奈何三师姐不同意,因为这会耽误她和大师兄环游世界。
所以,如果说,书院后山都是大师兄在教,那么三师姐在函谷留下的五千字,又是否是大师兄的精华呢?
一牛一车,有鱼有肉,佳人相伴,美景相随。
这样的结局,大师兄应该也是满意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