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我们接触最多的人是谁?在二十岁之前可能是父母、老师、同学,在七十岁之后,可能更多的是老友,一起跳广场舞的朋友,也可能是医生、护士。基本上每个人都不一样,在一段时间中是同一群人,20-60岁之间接触最多的大概率是同事。
生活中的同事,似乎是一个别样群体,不同与父母、亲戚、好友,没有与父母的血缘关系,没有亲戚的亲密关系,没有好友的合适分寸感。
我百度了一下朋友的解释,1. 除情人或亲属之外彼此有交情的人;2. 恋爱的对象;3. 指幕友。也就是朋友的范围非常广,除了情人、亲属之外有交情的人。当然朋友也有交情深浅之分,交情深的,可以是一生只有几个的挚友,交情浅的,可能只是见过几面的人,都可以划到朋友的范畴。
同事、同事,顾名思义,就是一同做事的人,大概率是志趣相投的人。关于同事,我有个别样的理解,同事可以理解为盟友。大家因为一个共同的事情,或更准确说因为共同的利益,聚集到一起。假如利益不存在,就会解散。
综上所述,同事能否成为朋友,取决于每个人对朋友界定的范围。如果是一般的朋友,那同事是可以的,如果是一生仅几个的密友,估计同事进入这个范围应该很难。同时还要考虑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利益。朋友之间涉及利益关系,很多感情就不太纯洁,就是掺杂了功利的因素,因为感情本身就是一个很脆弱的东西。
除了亲戚之外,有交情的人,统称为朋友。那么同事,一同做事的人,在想法、观念、目标、行动等多个方面相似的人,自然是可以称为朋友的。
只是人类会有嫉妒心,远在天边的那个超级大明星,收入千万,但我们不会嫉妒他,因为太远、差距太大,没有可比性。近在身边的同事,昨天走了狗屎运,签了个大单,收入十万,可能就嫉妒的不行,如果万一那是你的客户,这就不是简单的嫉妒,能解决的了。
有时候,人的情感复杂且微妙,会综合很多东西判断是敌是友?比如气味、语言、词汇量、动作、神态等等。朋友是区别于敌人来说的,那么同事是朋友,还是敌人呢?从概率上讲,同事是朋友的概率更高一些,但是也不排除朋友是敌人的概率,只是比较低。
科幻作家刘慈欣,在他的代表作《三体:地球往事》中,曾经设计过一个思想实验,就是在信息时代,一个普通个体,能在多大程度上破坏系统?简单说,一个集体中出现了叛徒,会在多大程度上破坏集体。小说中给出的答案是,几百年的动乱,几十亿人的死亡。
可见同事一旦变成敌人,后果是非常严重的。接下来另一个思想实验,一旦发现叛徒,最应该做的事情是什么?小说的答案是,获取叛徒和对手的聊天记录,对手想抢占的要点,就是我想抢占的要点。这份聊天记录,可以获得高质量的反馈,看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还能知道对手的重点是什么。
致敬我最喜欢的作家的作品,简宝玉写作群日更打卡第10天,谢谢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