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1小时,总计647小时,第611日。
阅读《人性论》至32%
我们可以意识到的和记忆起的一切对象或观念,都可以想象为存在的,所以存在观念要么由独立印象得来,要么和知觉观念和对象观念是同一的。
关系又可分为两类。一类完全由观念决定,观念改变,关系也就改变,如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度数之和等于两个直角度数之和,只要观念不变两者的关系也就不变;另一类不是由观念决定,不随着观念的变化而变化,如两个物体间的接近和远隔关系,尽管对象自身和观念不变,但如果它们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关系也就变了。关系来源于经验,而且所有对象都是借助记忆和经验的帮助才能加以说明。
几何学的本性和功用在于:其基本原理建立在最简易而最少欺骗性的现象上。这就给我们的结论一种精确性,不至于使我们犯重大的错误。
当两个对象连同它们的关系呈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把这种情形叫作知觉,而不是叫作推理,因为推理是对两个或多个对象间关系的比较。
因果关系可以使我们由一个对象的存在或活动想到它之前或之后的其他存在或活动,因此可以在推理中被应用。
在同一关系、时空关系和因果关系中,唯一能把我们看不到、摸不着的存在和对象告诉我们的是因果关系。
一切开始存在的东西必然有一个存在的原因。人们从未怀疑过这个原理的真实性,但是从知识观念的角度考察,这个原理并不具有直观确实性。
我们进行因果推理的依据是什么,即因果推理的来源是什么呢?答案是记忆印象和感官印象。
恒常结合的含义是相似的对象永远被置于相似的接近和接续关系中。
我们的结论就是因果关系涵盖了接近、接续和恒常结合的一种哲学关系,且这种关系也是一种自然关系,当观念之间产生了一种结合时,我们就能对它进行推理。
可以设想一下,当不同意某个观点的时候,我们想到的是两个方面的内容,而当认同并相信这个观点的时候,我们想到的只是相信这一方面。也就是说信与不信两者有很大差别,信念使我们把两者区分开。根据什么做出这种判断呢?在我们思考的过程中,肯定有某个原则出现,改变了我们的想象方式,使我们做出了信与不信的判断。
当阅读一本书的时候,一个人把这本书当作虚构的小说来读,另一个人把它当作真正的历史书来读。在读书的过程中,两个人都接受了同样的观念,只是两者所抱的信念不同。前者由于不相信作者所写的文字,大概只会对情节有一个模糊而黯淡的概念,对整本书不会有深入的感觉。后者由于赞同作者的主张,首先会在读书时抱有积极的态度,也会深切体会书中人物的命运和遭遇,甚至会对他们的面貌、神情和体态都形成一个明晰的概念。
心灵先是被一个对象激发起活力,由于心理倾向的作用从印象自然地过渡到关联的对象,并把这种活力赋予关联对象的观念。
先前的印象与因果关系相结合可以活跃观念,结果产生了信仰,这正符合我们前面对信念的定义。
一次实验可能不会给我们带有普遍性的结果,但是借助于一个习惯性的原则,我们就可以把经验转移到没有经验过的例子上。
把印象或记忆观念先归为一个系统,这个系统中包括了我们记得的曾经呈现在感官或知觉面前的对象,它们与先前印象结合,我们称之为实在物。这个系统是记忆与感官的对象。心灵由于习惯(也可以说是因果关系)的作用,会把这个系统与另一个系统联系起来,进而去思考另一个系统中的观念,我们也称这个系统为实在物。这个系统是判断的对象。
虽然没有去过古罗马,但从旅行家和历史学家的著作中我们可以获得关于古罗马的印象,甚至可以想到古罗马的政府、宗教和风俗,还可以回顾这个国家所经历的革命、成功和失败。所有这些都是一些观念,它们借助习惯和因果关系的作用产生,与虚构的观念有很大区别。
因果关系是相反的,它所呈现的对象是确定不变的,每一个印象都可以带来一个精确的观念。类似关系和接近关系比因果关系的作用要小得多,不过它们也可以增加概念或观念的活泼性。
经验的直接效果是它可以把我们的观念联结在一起,类似关系也有同样的影响,所以信念也是由观念的联结产生的。
人类生来就有苦和乐的知觉,这是人类一切活动的主要动力和推动性原则。痛苦和快乐可以通过印象和观念出现。印象比观念在程度上更强烈,它可以使心情激动,但并不是每个观念都有这样的效果。
诗意的热情和真正的观念之间有类似也有差异,两者在感觉方面的重大差异,在某种程度上是由反省和通则造成的。诗歌的虚构可以使我们的想象更生动,但虚构观念引起的感觉与信念引起的感觉不同,虚构在其原因和作用方面远比信念逊色。
因果关系论证可以为我们提供强有力的证据,不过这些证据显然不能超出经验的范畴。根据以上的理由可以把人类理性分为:根据知识所做的推理,根据证明所做的推理和根据概然判断所做的推理。
机会不是一种实在的东西,它是对原因的否定,它对心灵的影响和因果关系正好相反。机会的出现带来了偶然的因素,想象会完全处于中立的状态。按照因果关系的理论,如果我们想到某个原因时,结果就会自然地出现在我们心中。但是机会否定了这个理论,它可以使心灵处于中立的状态,所以机会出现原因缺失,我们无法预测结果是什么。
原因的概然性来自观念与先前印象的联结。对象间的恒常结合产生了习惯,习惯产生了这种联结。
结果相反的情况是由于一种不完善的习惯和不完善的推移产生的。如果两个对象的结合是恒定不变的,我们就很容易从一个对象推到另一个对象。但是经验告诉我们会有例外,所以一旦心灵的习惯有了间断,结果的相反就会出现。这个推理过程主要顺从了心灵的习惯性倾向,我们可以不假思索或不经反省就能从一个对象推到另一个对象,这中间没有片刻的迟疑。
精神现象与自然现象一样,如果原因由许多部分构成,结果会根据各个部分的变化而变化。所以结果是一个复合结果,原因的各个部分的变化会引起结果的变化。我们可以把一个物体看成是由几个部分构成的,增加或减少各个部分的重量,都会引起物体整体重量的变化。结果的存在与否与原因是相伴随的,这种恒常结合使我们相信,随着实验的数目增减,结果的每个部分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