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美食以外,建筑大概是另一个,可以象征一个城市的特色名片了。
时至今日,每回路过北京西站,我的脑海里总会浮现一副场景:十年前,清华美术学院的一位老师,提起西站楼顶杵着的几个中式仿古亭子,幽幽的长叹了一口气。
以豆腐渣工程闻名的西站,上方伫立的亭子乃是最大槽点之一。
尽管鸟巢大裤衩等帝都的地标建筑不断涌现,尽管西站现在只算北京诸多对外交通枢纽之一,但一个建筑一旦落成,在其长达几十年的寿命周期内,往往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存在,影响着众人对它的一切审美印象。
北京西站,就是这样一个负面形象的存在。
建筑风格之于建筑设计师,本是其个性设计思维的具象表达。对中西合璧的粗浅解读,使得很多传统中式建筑逐渐遗失。想看原汁原味的大唐庙宇楼阁,需要跑去日本的京都或奈良。而对现代化和都市化的非系统性认识和追逐,又使城市丧失特点,导致千城一面。
好像我们此前陷进一个审美困难的沼地,至今仍在其中踯躅前行。我们的生活物品丰富,但大众审美水平提升的速度却很慢。
问题不仅存在于建筑领域,也从其它地方折射出来。如一位简友曾开玩笑说,旅行途经高铁站台,有一种特别的冲动,想给看到的路人,每人找一个服装搭配顾问。
从物资匮乏到产能过剩,经济的蓬勃发展,一度使得价格、山寨等低档位竞争屡见不鲜。放眼所有与设计有关的物品,亮眼的东西虽也有,但整体水平却不高,可提升的空间巨大。
大众在经历市场反复淬炼之后,部分人眼界有了提高,有经济实力、有意愿接受高品质的商品。从供给侧角度,如要提升竞争力,围绕产品和用户走精品路线,似乎是一条必然的发展道路。
人多数是视觉动物,多执着于看人或物的第一眼印象。产品整体形象,传递给人预期的信息,成为消费欲望的引导。设计工作,本就是创造这些产品的活动。厚着脸皮负责任的说,设计师理应扛起培养和引领审美格局的大旗。
关于审美,我有四方面认识:
美有规律可循
有种美叫大道至简,通过深思熟虑的线条,勾勒极简的风范,没有累赘的装饰,细节质量无处不极致。对,我又在膜拜乔帮主了。也有繁复之美,通过重复、对比、强调,打造风靡全世界的纹样,比方青花瓷。
自然和社会环境里,美无处不在。鹦鹉螺壳暗含的黄金分割比例,罗宾.威廉斯的设计四原则(《写给大家看的设计书》),说明从美中可以发现规律,也可以用规律去创造美。
美可传承和提炼
有句话大家经常挂在嘴边: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有些文明和文化消失,远不是可推掉重来的概念。有时我们所毁掉的,也许是未来花再大代价都不能再恢复的。
仍然说回建筑,中式风格不能机械的全盘复制,在保护和保留纯正遗迹的同时,提取部分元素和特征,融入现代化建筑里未尝不可。
时下比较热门的绿色建筑,并不一定非得长成超现实的UFO模样。能和当地生态特点融合,有高的能效比、良好的环境适应性,或把仿生学的理念嵌合在里头,便不失为一件造福人类的好作品,譬如沙漠里的建筑制成多孔蚁穴造型,冬暖夏凉。与此类似的,我国南方的土砖屋,未尝不是一种简约环保的建筑形式呢。
审美有独特视角
之前恶补ppt知识时,围观了几位ppt大牛的公众号。他们大都推荐去500px网站上找优质图片。这个网站汇聚了世界各地顶级摄影师的人气,有不少让人为之惊艳的作品。
星光璀璨的摄影师中,总能发现更闪亮的一小撮。这固然和人的喜恶偏好有关,然而自然中不缺美,可贵的是坚持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或者视角。因着这些些的不同,摄影师的个人形象便跳脱出来,其作品也与其他摄影师的区别开。
例如我本人喜欢的一位摄影师Vincent Favre,惯常拍摄自然风景和野生动物。他的Frozen liquid,以及 sunflowers和red fox等照片,视角独到,构图、色彩、光线技巧运用游刃有余,让人印象非常深刻。
审美有成熟度等级
无印良品的设计总监,日本中生代国际级平面设计大师原研哉,在著书《设计中的设计》提到,不同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成熟度等级。成熟度低的地区能鉴赏、包容成熟度高的美,反之则不然。按照他的说法,我们国家应该处于成熟度低的审美阶段。
很多人非常喜欢北欧的设计。比方说芬兰,把设计作为国策,盛产工业设计大师。其中的一位,汉诺.凯霍宁,设计的涉猎面相当广,从电车、手机、锁到工程机械,甚至遍布城市各角落的垃圾桶。
由此可见,设计师的视野,不应只局限在一个特定的领域,因为设计领域间一些法则是相融相通的。另一方面,群体审美水平与一个国家的国力和生活水平有关,芬兰国民整体识美赏美的需求比较高,因此好的建筑和室内设计随处可见。
美的耳濡目染,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以前参观英国国家美术馆,这家馆向公众免费开放,中央安放一些长凳。时常有大人或小孩驻足欣赏,坐在那一看就是大半天。在欧洲,类似的博物馆有许多。
如果这只是个体行为,解决不了集体审美意识的问题。但这是一个群体行为,那么该群体,势必比不熏陶的那一群要高许多。
我们的审美意识已经在觉醒,不过整个社会要达到成熟度较高的审美水平,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其中蕴含的商机亦是大大的。
用古人的话做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辈仍需不断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