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失格》是太宰治一部半自传性作品。作者太宰治出生于1909年,于1948年投水自杀。《人间失格》便是他生前最后一部作品。
“所谓世人,不就是你吗?”未读这本书之前,我便被这句温情的话语给迷住了。可读完后却发现,它并不是一般的“情话”。
这样一句简单的话语,竟然道破了这个世界的真相,为我们揭露了一个普遍却又残酷的事实。
本书的主人公大庭叶藏所经历的人生苦难,与其说是一种个例,是作者太宰治的亲身经历的影射,是故事中主人公叶藏一生的符号。倒不如说是一种普遍现象。
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那个“世人”,也是那个所谓的“大庭叶藏”。
有人说,读不懂《人间失格》的人,是幸福的,愿你永远也不要读懂这本书。
这样的言论,可谓是甚嚣尘上。然而他们却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事实。永远活在温室里的花朵,是没办法独自面对冬日刺骨的风霜的。
关于这点,我十分认同罗曼·罗兰的观点: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死、堕落、沉沦是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来说,便是彻底遵循“本我”的意愿,让自我成为本我的奴隶,让超我彻底沦陷,永远被禁固在绝对自我的牢笼中。从此,变成一具行尸走肉,就像壮年时期的叶藏那样活着。
生为为人,何以为人。叶藏在这场生死角逐中终是失败了。这也是人间失格的另一种解释,便是丧失了做人的资格。这无疑是悲凉的。可是,我们尚未失败,不是吗?
我们很多人在读这本书时,容易心生一种恐惧感,一种让人毛骨悚然的感觉。那是因为这本书把人世间最残酷的真相,一一揭露而出,让人瞠目结舌、无法接受。
人们往往更愿意接受美好的事物,不是吗?这容易让人心生向往,使人获得快乐。这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追求。而事实上,当初的叶藏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这篇文章将围绕叶藏的一生进行展开,让我们伴随着他的人生轨迹,找到我们在面对生活时的正确决策方式。
【个体自我与社会自我的矛盾,是导致叶藏精神熵增值的原罪】幼年的叶藏,自我认知萌芽,看清现实,却没能处理好自我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导致成就了他悲哀命运的导火线
故事的主人公大庭叶藏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优渥的条件,过早萌发的自我觉醒,让他成为了一个“早熟”的人。年纪轻轻的他,便看破了世间的“真相”。
当然,这在他看来所谓的真相。事实上,只不过是真相的“片面”罢了。
叶藏自小性格懦弱,对人类生活充满恐惧与不安。他是一个害怕拥抱幸福的人。甚至觉得连触碰到棉花都会觉得疼痛。他也是一个极度敏感的人。其实这一点,跟本书的作者太宰治十分相似。
就是这样的叶藏,在幼年时,选择了一种“讨好”式的人际交往方式。他认为“迎合”与“讨好”,才是获得良好人际关系的秘诀。
叶藏自认为看清了现实,选择以隐藏真我的方式,来拥抱现实。他认为人类的心口不一,才是活下去的“妙谛”。
叶藏无疑是生活中的一个弱者。他的早熟,以及优渥的条件,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是一种得天独厚的优势。倘使能够好好利用,他本将拥有无可限量的未来。
可是,他为了讨好这个世界,放弃了自我。他明明不喜欢父亲送的礼物,却为了迎合父亲,表现出极度喜爱的样子。
校园生活很是无聊。在学校里,他成为了哗众取宠的那一个。我想,回顾校园生活,几乎每一个人所在的班级中,都曾有过这样一个“活宝”。喜欢以扮丑、搞笑表演、降低自尊来博得对方的欢心,赢得对方的注意力,获得高度的存在感。
这是“他”在面对这个世界时,所选择的一种决策方式。事事以对方为主,自己的存在感极低,从不释放自我,就像一只寄生在“他人”身上的寄生虫。因为自己没法生产出足够的养分,维持生命、供自己成长,只能依靠外在的联结来“续命”。
幼年期的他,便是过度崇尚“丑角精神”,使得他持续沉溺于自我的世界中,这也成为了他后来一步步沦陷的导火线。
“生而为人,我很抱歉。”是叶藏最大的悲哀。
可是事实上,讨好,也并不是一种完全错误的决策方式。凡事都需要一个度。在适度的范围内,迎合他人,可以给人以舒适的感觉。
但是,必须注意是适度地讨好。这也是人际交往的底线。同时,在与他人获得了最基本的正常联结后,也应该让自己在他人面前释放出一定程度的真实的自我。这更是迎合他人的前提条件。以诚相待,才是人际交往的实质。
当然,事实上,在这个时期,叶藏也是有一个美好世界的愿望的。不然,他不会选择以这样一种方式去迎接世界,选择一种“超然物外”的看似积极的人生态度。
同时,叶藏选择以取悦他人,获得自尊感、自我的满足感。这里,他还带有一种心高气傲的得意,一种凌驾于众人之上的孤独的喜悦与情华。正是因为他的自卑,才导致自傲。
现实生活中,越是自卑的人,往往越是炫耀。他炫耀什么,就说明他越缺乏什么。过度的自傲,导致他丧失了走上正确人生道路的机会。因为他看不清正确的道路,无法分清现实与理想,一叶障目。
而年少时期的叶藏,其实也是很多人初面社会时的真实写照。为了融入他人,为了合群,而选择适当地放弃。可是叶藏却终是放弃得太多,失去了度,导致适得其反。他曾幻想做世人眼中“天真纯洁的好孩子”,却终究是黄粱一梦。
【错误的自我认知、错误的决策方式,加上残酷现实的抨击,导致叶藏以“人性的沉沦”来降低精神熵】叶藏在错误的认知和决策中,愈演愈烈,一步步沦陷,是生而为人的悲哀。求而不得的无奈,精神熵的不断递增,导致了他人性沉沦的恶性循环。
叶藏是一个脆弱的人。这是他的劣根性。
叶藏所生活的年代,便是作者所生活的年代。当时社会动荡,日本正处于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状态。各种新思想的萌芽,世道的混乱,加剧了社会矛盾。
当时,法西斯主义萌芽,军国主义诞生,社会达尔文主义盛行,日本封建文化与三股思潮的汇流,导致极端利己主义、弱肉强食观念大行其道,成为了一种理所当然的普遍存在。
叶藏与作者太宰治性格的养成,以及世界观的形成,便是与当时所处的时代环境密不可分。
处处碰壁、心灰意冷的叶藏,曾与情人约定好自杀(太宰治在21岁时,曾和银座咖啡馆女侍一起投海自杀,但未遂)。结果,情人身死,自己自杀未遂,成为了家族的笑柄,为家族蒙羞,以至于父亲因此与他断绝关系。
可见,叶藏所在的家庭中,亲情关系十分淡泊。家人关系中透着讽刺的虚伪。
后来,叶藏只得寄生在父亲的朋友家,过着“不见天日”的生活,再度以一个“小丑”的身份活着。可这次,他却由曾经的“扮丑”过渡成为了他人眼中真实的“小丑”。丑陋,成为了他的代名词。他拥有了再也无法抹去的人生污点。遭受着他人异样的眼光和毫不留情地非议。
在他出事后,原本天天混在一起的好哥们,那些他往日里“好好供奉”着的好哥们。对他的态度,一落千丈。朋友对他的利用,让他顿感世态炎凉。原来,他曾经努力去取悦的一切,都不过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人情依旧是如此凉薄。社会现实的冷酷残忍是插在他心口上的一把刀,让他濒临窒息。
这段时期的叶藏,身心饱受煎熬。他心中曾饱含着对美好世界的向往,可是事实终没能让他如愿,而是一次又一次摧残着他的意志。
然而,更悲哀的是,此时的叶藏依然坚定认为妥协退让才是活下去的方法。紧接着,在所谓朋友的带领下,他不断地学习人性的种种卑劣。
他开始不断地自我放逐,酗酒,自杀,参加非法的马克思主义社团(太宰治曾参加左翼运动),用药物麻痹自己(太宰治曾镇痛剂上瘾)。在穷困潦倒之际,竟然还偷拿女人的衣服去卖。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为人处事毫无底线。
这些都是他自我救赎的方式,一种错误的方式。所有的这些,导致他不断地沉沦,成就了恶性循环的开端。
他认为,只有以这样自我毁灭,以及变态的方式,才能让他的灵魂得到慰藉,才维持精神世界的短暂稳定。事实上,他也从这些人性的卑劣中,得到了可耻的快感。同时,他认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对现实世界的控诉,是一种理所应当的“反叛”手段。
然而,生活终归是现实的,过分地崇尚现实的残酷,并以此作为借口进行逃避,无疑是一种彻彻底底的消极主义。
叶藏便是在这极端的生活方式中,不断地拓展人性沉沦的深渊,并以此为乐。一种病态的思想,正在逐步被强化,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存在。一步步泯灭着他的良知,让他成为了一个十足的无赖。
同时,他也妄想用这样的方式,来吸收来自他人身上的养分。可是,事与愿违。想要的往往得不到,求而不得是人生的常态。
最终,导致他精神世界的持续动荡,甚至到后期演变成为彻底的无序状态。一直以来,于叶藏而言,只有依靠获取外在提供的能量,才能让他的精神世界保持有序状态。
得不到,便会痛苦,痛苦则导致思想的混乱,混乱则致使愈加渴望外在能量来维持精神世界的有序状态。最终,所有的渴望破灭,获得能量的行为失败,导致他更加痛苦,形成了恶性循环的闭圈。
【妻子良子,是他在人世间捉住的一根救命稻草,也是导致他精神熵值爆表的炸弹】精神世界极度无序状态,使得叶藏的精神世界彻底崩塌,成为了“精神病患者”。他已经无法再吸取外在世界的养料。
妻子良子是叶藏存留在心底的最后一丝美好幻想。他认为,只有如良子一样纯洁的人,才能给他带来最后一丝可能的救赎。
然而,现实再次事与愿违。良子的无条件信任,导致她被“丑陋”所玷污。而亲眼目睹这一切的叶藏,此时才发现“纯洁无瑕的信任竟是罪恶之渊”。
他的精神世界,再次受到重创。他本想当作什么事都没发生,假装大度,继续扮演自己曾经的角色。可是,他失败了。
因为良子事件,已然成为了本就千疮百孔叶藏的最致命毒药。他的精神世界从此分崩离析。他再也无法依靠任何力量,去维持他内心世界的稳定。无论他采取人性最卑劣的手段去获取快感,都不能再为他的精神世界注入一丝喜悦。
他已经完完全全成为了人世间的“异类”。
他曾是一个“天真纯洁的好孩子”。他也曾对幸福的人生,有过执着追求。他曾渴望、向往美好的社会。可是曾经他有多纯洁天真,现在他就有多惨烈。
同时,他的天真纯洁导致他的结局惨烈,这与良子纯洁导致她惨烈的最终结局,不谋而合。这两个人结局的呼应,则更加论证了作者的观点:“纯洁无瑕的信任竟是罪恶之渊”。从而,解释了叶藏悲剧事件发生的必然性。
叶藏是悲哀的。他终是没能成为自己的英雄。
总结:我们应当学会完成个体自我与社会自我的有机统一。同时,充盈自己的精神世界,不绝对依赖外在的能量来维持自身精神世界的稳定,做一个精神熵值低的人。
如何正确地认识自我,处理个体自我与社会自我的关系,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充盈自己的精神世界,是一个人一生的命题。
小说中的三张照片,展现了叶藏幼年、青年、壮年时期的变化。从强颜欢笑到矫饰轻薄,最后到面无表情的“死相”,成为一个“永远的少年”。
从现实意义来说,叶藏的悲哀、痛苦,其实是我们所无法亲身体会的。因为从时代来看,叶藏的悲剧是发生在二十世纪。
可是事实上,当今的社会中,叶藏式悲剧却依旧屡见不鲜。因为对应到他身上所发生的类似的事件,类似的经历,纵观每一个时代,都是同样普遍的存在。
而这本小说的价值之所在,便是可以以他为媒介,揭落出现代人的困惑与迷失,从而找到适合人类本源性的生存方式。同时,我们该如何面对人世间的这份真实性。
叶藏的最终结局是走向了自我毁灭。肉体上的自杀、精神上的自杀,他都占据了。
关于自杀,加缪在他的随笔《西西弗的神话》写道:“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
加缪认为,自杀”之所以成为“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是因为当你开始思考它时,就表明你已经意识到了世界的荒诞性。
既然世界是荒诞的,那必然有一种面对这种世界的态度。
加缪将其区分为三种态度:第一种态度是肉体上的自杀。第二种态度是精神上逃避现实,即精神上的自杀。加缪所主张的是第三种态度,即坚持奋斗,努力抗争。
这也是本文最后所要揭露的观点:面对人世间的真实性时,我们应当坚持奋斗,努力抗争。
叶藏软弱的根源,很大一部分源自于日本的文化,日本式的行事风格和崇尚精神是“和”。然而,我认为,“和”本身并没有错,但是不能毫无底线地“和”。这也是叶藏式悲剧给予我们的重要警示。
那么,视角转换至我们,我们又当如何实现个体自我和社会自我的有机统一呢?
从本质上来说,自强不息,努力奋斗,通过实践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满足他人与社会的需要,便能实现社会对自我价值的认可,实现个体对自我的满足。
同时,我们还应当拥有正确的自我认知,采取正确的决策方式,守住自己的底线。
此外,我们还应当学会充盈自己的精神世界,让自己的精神熵处于低限度的状态。
首先,我们应当学会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做一个情绪稳定的人。内心拥有自己的信念,不随波逐流。
其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开阔自己的视野,不局限于自己的固有认知。找到自己的信仰、精神追求、人生爱好,拥有一个远大却可以有机会实现的目标。
当然,我们也需要好好锻炼身体,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认真地工作,不断地学习。积极参加有益的文化活动,接触来自各个层面能激励自身正能量的人。
以上这些,都能帮助我们充盈自己的精神世界,让我们成为一个“精神熵”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