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沐子恒
我正在城楼观山景,耳听得城外乱纷纷。
旌旗招展空翻影,却原来是司马发来的兵。
京剧中有段非常有名的戏,是说那司马懿十五万大军杀奔西城,到了城下,却见城门洞开,城门口左右各有百姓低头扫地,那诸葛亮焚香操琴,怡然自得,众人皆以为诸葛亮不过如此,唯司马懿听出了“弦外之音”,下令调头撤退。
后人对此片段有多种猜测,对过于谨慎的司马懿讥笑不已。魏军有十五万人,先派一个小分队进去,打探打探军情难道不可以?反对的人则说,司马懿素来谨慎,如若大败,损失谁来负责?甚至有这样的推测,说司马懿深知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故意在这时候“抬一手”,留下自己的对手,不然诸葛丞相被消灭了,自己也就没用了。
这些猜想都有道理,不过毕竟是演义,而在正史中,老谋深算的司马懿可舍得多了,张郃的部队都可以舍弃,作为司马懿试探对手的筹码,派点人进城侦查情报如何舍不得?只能说这些在历史上都不是真实存在,但都有以前朝代的影子。
在先秦时代,还真有这样空城计的案例,或许后人在写《三国演义》时,正是受到了这些例子的启发,而且这一战还有一点不同寻常,是对战双方各秀了一把空城计。这可就奇了,如果进攻方猜透了对方是空城计,怎么还会上当呢?
这要从春秋时期楚国的公子元说起。公子元是楚国令尹,在位时期大权独揽,还喜欢他哥哥楚文王的夫人,这就是文夫人。公子元用各种方法去讨好他的嫂子,于是想要建功立业,显示出自己的能耐,获得美人芳心。
在公元前666年,公子元亲自率兵车六百乘,浩浩荡荡杀奔郑国。郑国是一个软柿子,很快国都告急,兵临城下,郑国上下一片惊慌失措。有很多大臣建议割地求和,也有的主张固守待援,但是即使坚守死战,也难以解决危难局面。
这时郑国上卿叔詹说:“目前和敌人硬拼只有死路一条,坚守待援倒是一条可行的出路。我们和齐国定有盟约,郑国有难,齐国一定会出兵支援,但是我们想要固守到援军到来,现有力量太弱。公子元讨伐郑国,师出无名,实际是为了讨好文夫人,邀图功名,非常害怕失败,丧失颜面,我有计策,可退楚军。”
于是当时的国君郑文公按照叔詹的计策做了部署。命令士兵全部埋伏起来,不让敌人看到一兵一卒。令城里店铺照常开业,百姓依旧往来如常,不露出一丝慌乱神色,城门大开,吊桥放下,全然是一副完全不设防的样子。
楚军先锋见此景象,心下狐疑,只有先报告给公子元。公子元赶到城下,也觉得非常奇怪。不过他也是精于谋算,绝非寻常统帅,率领众将到城外高地远望,发现城中确实空虚,但隐隐约约却看到了郑国军队的旌旗。慎重考虑之下,公子元决定先派人进城探听虚实。
这时候,齐国已经联合了鲁国、宋国发兵救援郑国,正在赶来的路上。公子元得知讯息,三国兵到,楚国定不能胜。公子元权衡之下,决定见好就收,反正已经让郑国大伤元气,下令连夜撤退。撤退的时候,并不拆走营寨,旌旗依旧飘扬,人衔枚,马裹蹄,不发出一点声响,无声无息的撤走了。
第二天,叔詹远远望见楚军营寨内旌旗招展,大家都以为楚军还在。叔詹以为不然,他看见旗帜上空很多飞鸟盘旋,不像有军队行动的样子,猜到楚军害怕郑军出城追击,大营已经空了,后来发现果然如此。原来公子元也用空城计骗了郑军,但郑国总算是安然度过了一劫。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使用空城计的精彩战例。
《孙子兵法》云:“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内中空虚而故意示之以更加虚弱,反而使人生疑。叔詹敢于行此险招,首先是抓住了敌将唯恐丧失颜面,不敢承受失败后果的特点,故布疑阵,使得自身转危为安。其次又是有援军作为强大后招,让敌人在游移不定之时,战机已转瞬即逝。故而这步险棋,切不可轻易使用,即使用了,也只能做一时的缓兵之计,敌人知道了实际情况,也可能会卷土重来。正如古人云:虚虚实实,兵无常势。要救危局,还必须凭借实打实的硬实力。
无戒90天成长训练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