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位老人开始步履蹒跚、手指不自主颤抖时,很多人会误以为是 “衰老的正常现象”。但这些看似寻常的表现,可能是帕金森病发出的早期信号。作为全球第二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帕金森正悄然影响着越来越多中老年人的生活。
帕金森病的核心病变藏在大脑深处的黑质区域。这里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如同精密的 “运动调节器”,一旦因遗传、环境等因素大量死亡,就会导致多巴胺分泌不足,引发运动系统的紊乱。这种衰退并非突然发生,往往在出现明显症状前,身体已发出预警 —— 约 90% 的患者早期会出现嗅觉减退,夜间多梦、肢体舞动的睡眠障碍也可能提前数年出现。
典型的运动症状常被概括为 “四主征”:安静时出现的 “搓丸样” 震颤,让患者无法稳稳握住水杯;肌肉强直使肢体像生锈的齿轮,活动时伴随明显阻力;运动迟缓则表现为面部表情减少的 “面具脸”、写字越来越小的 “小写症”;而姿势平衡障碍晚期会导致 “慌张步态”,患者如同被无形的力量拉扯,小步向前冲却难以止步。
但帕金森的破坏力远不止于运动障碍。非运动症状常常更为棘手:便秘、体位性低血压等自主神经问题折磨着日常起居;抑郁、焦虑等精神症状的发生率高达 40%;晚期约 30% 的患者会出现认知衰退,逐渐丧失独立生活能力。这些症状相互叠加,让患者的生活质量急剧下降。
目前,帕金森病虽无法根治,但科学管理能显著改善预后。左旋多巴类药物仍是缓解运动症状的 “金标准”,而脑深部电刺激术(DBS)则为中晚期患者带来新希望,通过植入脑部的电极精准调控神经环路,不少患者术后重新获得了自主进食、行走的能力。康复训练同样不可或缺,太极拳能有效改善平衡能力,语言训练可延缓构音障碍,这些非药物手段与药物治疗形成互补。
值得注意的是,公众对帕金森的认知仍存在诸多误区。将震颤等同于帕金森,或认为该病必然导致瘫痪,这些误解延误了不少患者的早期干预。事实上,早发现、早治疗能显著延缓病程,规范用药配合康复锻炼,多数患者可维持 10 年以上的生活自理能力。
当我们开始关注父母是否动作变慢、嗅觉是否减退时,就是在为对抗这种疾病争取时间。帕金森病或许无法被根治,但通过科学认知与综合管理,我们完全可以让患者在与疾病的共处中,保持尊严与生活质量。这不仅需要医学的进步,更需要全社会给予这个群体更多理解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