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黑道,香港电影在我们这辈人成长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经典的《古惑仔》系列,《无间道》系列等等。
娱乐至上的香港商业化电影,所呈现出的黑道也十分精美:动辄都是贩毒大佬,警察束手无策,黑社会永远都是西装革履,在刀光剑影枪林弹雨之中,潇洒的快意恩仇。
有时觉得香港的黑帮电影有点武侠片的虚幻美感。年少的我在看这些电影时,对黑道是十分向往。
而这部《卑劣的街头》讲述的,是与香港电影完全不同的黑道世界。
电影以主角炳斗的黑道成长过程作为主线,附上与导演的友情线,与女主的爱情线,与母亲、弟弟妹妹的家庭线,塑造出了一个足够立体的“黑道成员”,透过这名黑道成员,向观众展示了所谓的黑道。
从主线情节上,电影构建了这样的一个黑道:
利益至上,情义无价。
在利益面前,帮派成员之间的情义一文不值。任何有关情谊的言行,回头看去尽是虚伪。
没有价值的人,会被替换成有价值的人。
打人与挨打,杀人与被杀
地位再高,依旧卑劣
炳斗从开始无赖般催收的无名小卒,逐渐有了产业,有了游戏厅,有了房地产公司。除了收入可能提高了一些,实际上他所做的事情和最初并无二致——打与杀。
炳斗始终是处在黑道,以及社会的最底层。
从支线上所反应出来的黑道:
给身边人的巨大困扰
丧失正确处理事情的能力
正如片名所示,黑道当中的人,和这个黑道世界一样,血腥,暴力,邪恶,卑劣,无情。
对比其他黑帮电影更为血腥的打斗场面,更富心机的权利争斗,《卑劣的街头》这部电影着重展示黑社会小人物在重压中挣扎的生存状态。
多个对立面的拉扯,将主人公从身体到灵魂撕得粉碎。
理想VS现实
炳斗是个有理想的黑道,他试图通过口述、让成员背诵条例方式,宣扬自己的“道”,创造一个不一样的黑道环境。可事实再次证明,人只能适应环境,而不能改变环境。
每当他总结出一条“道”,就立刻会有现实来狠狠的抽他的脸。
他告诉成员,做黑道就算要饿死了,也要有尊严。紧接着他就穿着裤衩去人家里讨债,为了钱想大哥跪地苦苦哀求;他说我们围在一起吃饭的7张嘴就是家人,最后却丧命于【家人】的刀下。
他是个理想主义者,但却不是一个成功的实践主义者。
割裂VS不可割裂
炳斗是个十足的矛盾体,他一方面依附于黑帮,另一方面却仍在心理层面上认为自己是正常人。
在面对家人朋友的情景时,他极度希望将自己黑社会的身份剥离出去,想像正常人一样拥有亲情,友情和爱情,以至于在强吻了心上人之后,他说出金盆洗手的话。
炳斗始终试图在黑道与正常生活之间造一面墙,将两个身份割裂开来。然而黑社会的身份却无时无刻的见缝插针,破坏他的正常人生活,并将他吞噬其中。
精明的黑道VS天真的伙伴
社团业务上,炳斗是精明能干的:他要的来别人要不来账;懂得把握住跨过大哥,直接接触会长的机会;果断先手除掉自己的大哥,拆迁工作也做的十分利索。
利益场上,他天真的像个傻子:最后还相信他杀掉导演珉浩后,会长会给他家人那50亿;毫无保留的告诉珉浩自己杀人的细节;死的时候仍不明白小弟为什么要杀自己。
他认为自己的是个不错的朋友,帮助了发小拍成了电影;他认为自己是个合格的大哥,带着小弟们闯出了一些名堂;他认为自己是个优秀的帮手,帮着会长做成了大买卖。
尽管烧杀抢掠,但在炳斗的内心,是对人性是抱有一定希望的。所以他在最后会错把利益当情义。
这是一部悲剧电影,“黑道的精髓”,概括而言也就是【悲剧】二字。
关于赵寅成
赵寅成长得实在是太正、太好看,扮演落魄的主人公时,身上都有种盖不住贵气。发狠不够江湖气,笑起来,更是出现了偶像剧的感觉。尤其是眼神,纯洁的完全不像是黑社会。
严格来说,赵寅成的干净帅气的形象,和地道的黑道成员形象之间,差的有些多。
不过或许正是演员的这种气质,才进一步加深了这个角色与世界的矛盾挣扎,让观众觉得,他不应该徘徊在这卑劣的街头。
一些讽刺&过分解读的小细节:
1、炳斗的家因为拆迁而急需用钱,母亲还因此抗议住院,炳斗后来却理直气壮的成了强拆队;
2、炳斗最后一次见女主贤珠是向她求婚,而母亲葬礼上,贤珠手指上什么都没带。即便炳斗回来了,他仍然没有得到爱情,还失去了友情、亲情;
3、炳斗向大哥要钱不成功挨打,他杀了大哥;宗秀想杀导演求自保,却挨了炳斗的拳头,最后杀了炳斗;
4、给炳斗致命几刀的人,正是开始打算退出社团,趴在地上被打屁股的小弟。
5、以导演珉浩为代表的电影业,在片中被塑造的污秽且功利,如同黑道——这也是本片除了黑道之外唯一的一个现实利益团体。
6、old and wise,和“图样图森破”,很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