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袁世凯,大部分人的印象是:“窃国大盗”,"卖国奸贼","83天皇帝"。其实如果简单的用这些贬义词汇来描述袁世凯的一生是有失公平的。袁世凯的一生还是做过很多推动社会进步的新举措的,比如对国家人才制度的改革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项。
科举考试在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了1300多年,是政府选拔人才的重要机制。坦率的讲,科举考试在对人才选拔,维持社会结构稳定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让很多社会底层的人看到了改变命运的希望,并且让很多有才华的人登上了政治舞台。科举考试恐怕是封建社会唯一一项公平的机制了,可是科举制度也在很大层度上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使知识分子陷入了死读书的恶性循环。
袁世凯一生参加过两次科举考试,但每次都是名落孙山,一败涂地,最后连个秀才都没混上,这恐怕是袁世凯一辈子的遗憾了,但这丝毫不影响他在历史舞台中呼风唤雨,叱咤风云。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读书人一辈子致力于科举考试,可最终也没有考取个功名。面对失败,大部分读书人选择了继续备考,但也有少数人选择了造反,比如唐代的黄巢,清末的洪秀全都是因为屡试不中才起来反抗的。而袁世凯既没有造反,也没有继续复读,而是选择了投笔从戎,用自己的实力废除了科举。
袁世凯出身官宦世家,祖上都是靠科举考试飞黄腾达的。所以家里人也很希望他能走父辈的老路好好读书,将来博个功名。但是,袁世凯小时候天性好动非常不喜欢读书,还经常捉弄老师,家里人很是头疼。后来袁世凯慢慢长大,加上家庭的变故,使他逐渐意识到科举考试是改变命运的出路。于是袁世凯勤奋苦读,积极备考,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累到吐血,可最后却考了两次都失败了。第二次考试落榜后,袁世凯烧掉了所有的书籍,愤然投笔从戎。
正所谓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天才,自从进了军队,袁世凯如鱼得水,步步高升。这中间虽然也夹杂了不少的血与泪,但整体上来说还算官运亨通,转眼间就到了八国联军进军北京的时候,慈禧老佛爷带着光绪皇帝往西跑了,后来李鸿章负责跟八国联军代表谈判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此条约一签,举国震怒,各界人士强烈呼吁清政府“救亡图存”,“变法图强”,慈禧太后痛定思痛也下足了决心决定变法自强,这时候袁世凯已经接替了李鸿章的位置当上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他在直隶也实行了很多的新政,其中教育方面的新政是最亮眼的部分之一,袁世凯兴办了很多新式学堂,还创办了第一所女子学校,并且派出了一部分留学生出国学习。在创办实业的过程中袁世凯渐渐发现人才的匮乏是阻碍实业发展的最大障碍,而现今的科举制度却又选拔不出新政所需要的人才,那些满口之乎者也的酸文人是无法理解工业文明的辉煌的,于是袁世凯便生出了废除科举制度的想法。
其实,早在1901年也就是八国联军进军北京的事刚刚平息之后,袁世凯就提出过要逐年递减科举考试。后来刘坤一、张之洞等封疆大吏提出了更为激进的废除科举的主张,但是要废除延续了1300多年的人才选拔机制,慈禧太后和朝中大臣们心里都没底,这毕竟关系到全国几百万知识分子的命运,没人敢冒这么大的风险。所以在当时清政府只是废除了八股,改考策论,不过这也迈出了很重要的一步了。直到1905年,袁世凯联合张之洞等人上书慈禧太后要求马上废除科举考试,清政府审时度势于同年9月颁布上谕,宣布从1906年起停止一切科举考试。至此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考试制度终结了。
废除科举,袁世凯功不可没。在培养新式人才,广建学堂学习现代文化知识,特别是军事技术方面,袁世凯同样贡献很大,他还提拔了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完成了第一条由中国人独立建造的铁路。
废除科举考试后紧紧两年,也就是1908年,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便先后离世,紧接着溥仪皇帝继位,但因年龄幼小,溥仪的爹载沣便成了摄政王,大权在握。载沣是光绪皇帝的亲弟弟,因痛恨袁世凯在戊戌变法中告密,一直想杀了他,现在大权在握,于是便磨刀霍霍准备宰了袁世凯,乱世枭雄袁世凯再一次被推上了风口浪尖,这回等待他的将是刀光剑影血雨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