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图入门 ——《超级快速阅读》读书笔记


注:此文有大量原文引用,但并无牟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通知本人下架。另禁止转载。


[格式]

原文摘录

我的批注


作者:格吕宁

一、大脑机理


1、缘脑

(1)行事与情绪的相互影响

每当人脑接收到一条新信息时,缘脑就会首先被激活。

因此,缘脑必须充当信息过滤器,将新的信息与既有经验进行分析比较。

  • 如果得出的结论是正面的,也就是说同类的信息曾经给我们带来积极的影响,那么缘脑就会亮起绿灯,允许这条信息传递到大脑皮层,等待进一步处理
  • 如果你曾经有过一次失败的经历,那么缘脑在下次接收到同类信息时,或许就会亮起红灯,试图拦截这一信息,保护心理不再受到同样的负面影响。
  • 如果人脑接收到的信息没有太大的倾向性,既不是特别积极的,亦非完全消极的,那么它仍然能够通过缘脑的过滤与监控,顺利进入大脑皮层,但在这种情况下,大脑皮层无法得到强烈的刺激。

可以理解成 缘脑 把 做一件事 跟 情绪 深深绑定在一起,并由心理反映到行为的影响。

缘脑的这种工作原理会使我们越来越抗拒学习。小时候在学校里的种种不愉快经历已经让许多人在潜意识中把学习和消极情绪联系在一起了,这使得我们的缘脑在接收到新信息时,自动屏蔽了许多至关重要的内容,从而加大了我们工作与学习的难度。

(2)路径依赖

不管我们惯用的学习方法多么低效,缘脑都会固执地认为:我一直是用这种方式学习和思考的,而且我至今活得好好的,因此没有必要冒险做出改变。这个逻辑听上去或许有点儿滑稽,但却十分直观地体现了缘脑的工作模式,它并不懂得我们要尝试学习的新方法是百益而无一害的。在面临生命危险的时候,比如遇到老虎,这种过滤机制确实非常有益,它能够让我们停止无谓的思考,直接做出本能的反应,要么冲上去制伏眼前这只老虎,要么撒腿逃跑。如果没有这种过滤机制,我们的大脑就会不由自主地胡思乱想:“如果我心平气和地跟这个‘大猫’谈一谈,说不定它就不想吃我了。哦,对了!我还可以把刚采的果子给它吃,说不定它以后就改吃素了呢……”

父辈与自己对于带小孩观念的冲突也是这个原因。

所以新行为模式会对原有的习惯造成挑战。

2、左脑 vs 右脑

(1)分工
  • 左脑:逻辑思维、语言功能、数字概念、有序列举、因果认知与逻辑分析。
  • 右脑:人类思维中充满幻想和创意的部分,图像、色彩、节奏、空间是其中最显著的部分。

可以理解成左脑理性、右脑感性


  • 左脑在处理信息时采取线性方式,即按照信息出现的先后顺序逐一进行运算处理,类似我们今天常说的数字化
  • 右脑与之相反。


  • 左脑只能看到一棵一棵的树,而无法看到整片森林。
  • 右脑则主要关注整体信息。
(2)左右脑划分并不科学

随着近几十年来科学的迅猛发展,这种对左右脑功能的严格划分已经不再适用。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左脑甚至可以完全代理右脑的工作,反之亦然。

虽然左右脑模型在医学领域已经过时了,但不可否认的是,人类确实拥有上述两种极端的思维模式。因此,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上述理论不失为一种通俗易懂的解释

本书中凡是提到“左脑思维”,都是指分析思维,而“右脑思维”则指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的空间与形象思维。

3、男女眼球视野的不同

很多人都不知道,女人的视线范围要比男人宽得多。原因其实非常简单,科学家也早已证实了。在几百万年前的远古时代,男女分工十分明确。女人整天待在家里,负责保护族群居住的山洞免受野兽的侵袭,她们必须时刻留意洞穴入口以及外围区域的大小动静,视线范围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与女人相反,男人总是外出狩猎。他们必须把视线聚焦在距离较远、范围较小的区域内才能找到猎物,还要一直紧紧地盯住目标不放。长此以往,男人的视线就一直处于紧张的远距离聚焦状态。不难想象,如果一个猎人老是因为路边草丛里的野果分心,那全家人迟早得饿死。从这个角度来看,宽广的视野在男人身上反而变成了致命的缺点。

所以现代的男性比较擅长寻找距离较远的物体,对摆在手边的东西却视而不见。

当然,男人偷看美女被老婆罚跪搓衣板也是常有的笑点。可是,女人难道真的就那么专一,从来不偷看帅哥?才不呢!她们只是沾了祖宗的光,靠余光就能大饱眼福,而男人却不得不直勾勾地盯着美女看,结果被逮个正着。

4、又爱又恨的肾上腺素

(1)腺上线素的好处

从生物遗传学的角度来看,肾上腺素绝对是人类生存繁衍的一大功臣。想象一个原始人正在森林里采集野果,突然树丛里跳出来一只剑齿虎,这个可怜人肯定会吓得不知所措。可就在他还没来得及开始理性思考之前,人体就已经像我们上面描述的那样,在几秒钟的时间里分泌出大量的肾上腺素,为他下一步的打斗或者逃跑做好了准备。

(2)腺上线素的坏处

体内的肾上腺素水平越高,大脑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就越低。我们因为无法胜任学习任务而产生压力,而压力会导致肾上腺素水平加速分泌,更不可能完成学习任务了,人类的生存本能又一次成了学习的障碍

(3)解决办法 - 缓解压力
  • 1、运动减压法

  • 2、放松减压法

  • 3、呼吸放松法。最简便,不需要任何器械。

  • 4、听音乐
    几乎所有巴洛克时期的慢板或柔板乐曲的速度和节奏,都至少能够在一段时间里引导我们的大脑进入 α 波状态。

当然,如果你需要绝对安静的环境才能静心学习,那就不必给自己平添这种干扰了。在我的培训班上,有些学员认为乐曲会干扰自己的注意力,有些则惊喜地发现自己的心态变得更加平静,身心也放松了。所以这种方法的效果因人而异,请大家自行决定。

  • 5、兴趣减压法
(4)补充:多巴胺 vs 内啡肽

上面提到缓解压力,而内啡肽的分泌是缓解压力好办法。

  • 多巴胺是奖励机制:做成一件事,奖励一下,让你产生快感,希望下次还能再做。
  • 内啡肽是补偿机制:做一件事时感觉很难受,补偿一下,让你产生快感,让你坚持下去,也不怕下次再做。

拓展:

  • 不宁腿综合征与注意力不足过动症与多巴胺活性降低有关。

    难怪有时候看 x 片可以帮助恢复注意力。

  • 红辣椒之类的香辛料含有辣椒素,摄取辣椒素能刺激脑内啡分泌,辣椒越辣分泌量越高。这些辣椒素同时也是治疗慢性痛症的药物。

    辣是一种痛觉,这种痛会刺激人体分泌内啡肽,然后让人觉得爽。

5、记忆与劳逸结合

(1)记忆的类型

记忆根据不同的标准分成不同类型,按照“信息保时间长短”,分为:

  • 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被保存下来,这种记忆被称瞬时记忆,也被称之为感觉记忆、感觉登记或者感觉寄存器。
  • 短时记忆是指瞬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一般不超过1分钟,也被称为操作记忆或者工作记忆
  • 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存下来的记忆,也称为永久性记忆。
(2)瞬时记忆 到 短时记忆

1、做法:

如果想要留住这些超短时的电脉冲,我们必须:

  • 集中注意力
  • 将其与既有的知识网络联系在一起


2、过程

其间,信息被第一次过滤,只有有意义的那部分信息才能够通过筛选,变成短时记忆。如果没有这种过滤机制,我们的大脑就会被无数冗余信息占满,从而失去对轻重缓急的判断。


3、结果:

完成这个步骤以后,我们的大脑中就形成了一份原始电脉冲的备份,负责临时存储信息的物质叫作 RNA基质蛋白,是短时记忆的物质基础


4、后续

有了适当的休息时间,大脑就能够通过进一步处理信息来清空这个区域,以便我们在接下来的阅读中读取新的信息。

特别像 git 里的暂存区。

所以,在连续学习了 40 ~ 50分钟以后,我们的大脑已经进入暂时饱和的状态。这时如果不及时休息一下,大脑就会“罢工”,记忆效果也会直线下降。


5、拓展 - 是否连续工作一段时间需要休息,休息多久?

① 需要记忆的时候:

一般来说,连续学习 45分钟以后应该站起身来,休息一下。每次休息的时间不必太长, 5分钟左右就足够了。

或者按照番茄钟也可以。

培训班的学员经常会提出异议,认为 30 ~ 45分钟的时间太短了。很多时候人还没感觉到疲惫,就又得起身去休息了。

大家完全不必担心这么频繁的休息会影响注意力,因为即使你不休息,你的大脑也会在潜意识里给自己放假,你的注意力反而集中不起来。

② 只是理解而不需要记忆的话:

如果我们要解一道数学题、设计一张图纸或是草拟一份企划书,即使连续工作 50分钟以上也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因为在这段时间里,我们的思维和理解能力仍然能够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如果每隔几分钟就休息一下,反而对集中注意力和思维的连续性不利。

6、量变产生质变

虽然这些脑细胞的数量极其庞大,但一个人的思维能力与神经元的绝对数量并无直接关系,起决定性作用的反而是神经元之间连接的密集程度。

所以,我在这里要特别强调一下这个痛苦的过程。我们必须认识到,尽管我们在主观上会觉得自己毫无进步,但平台期却正是大脑建立新的神经连接的过程。我们之所以尚未感觉到切实的变化,是因为大脑还在进行下一步的隐性工作,即生物学上所说的“包鞘”。每当脑细胞,也就是神经元之间建立新连接时,其表面就需要生成一种新的叫作髓磷脂的物质。形象地说就是光有裸露的电线还不成,必须再裹上一层绝缘橡胶,才能正常使用。也就是说,必须等到这个生物过程结束了,大脑才能获得一条崭新的思维路径,我们的能力才能再上一个台阶。

7、心理暗示

因此,只要你想象着实现目标的场景,大脑就自然会朝着那个方向思考,这是一种自我心理暗示。不管是长期目标还是短期目标,想象得越具体,内心的动力就越大

有时候适当做做白日梦还是有帮助的。

二、阅读的基本方法


1、准备工作

每个运动员在比赛之前都需要热身,在进行主动阅读前,我们的脑细胞也需要这样一个准备过程。

(1)快速浏览

试想一下,一个心智正常的人肯定不敢赤手空拳贸然闯进热带雨林,没有指南针和地图,也弄不清自己的所在位置就出发,简直等于白白送死。可是,当我们拿起一本新书准备阅读的时候,却很少有人意识到给整本书定位的重要性。

花 5分钟时间快速浏览全书,这一步就好比在玩拼图游戏的时候先拼完 4条边,由此得到的粗略的整体印象能够给你的缘脑发出积极的信息,让它感觉更加安全。此外,这种做法还能有效地激活你的右脑。

2、阅读时

(1)主动阅读

在阅读的时候,我们的思维必须始终走在作者的前面,将每一条读到的信息与自己既有的知识做比较。

这一点我做的不好,看书就喜欢跟着作者思路走,觉得这样很懒很享受。

(2)有计划

有效的技巧就是在阅读前把整本书划分成几个部分,并安排好阅读进度。

最好每个部分都有个 timeline,逼着自己在规定时间内看完。

(3)与既有的知识网络结合

要想记住一条信息,必须将其与既有的知识网络结合在一起。最值得一提的是,新的神经连接只能建立在既有网络的基础上,凭空长出一个孤立的神经树突是不可能的。

三、提高阅读速度


1、写在前面

(1)衡量阅读速度

本书中,我们会用“字/分钟”或“单词/分钟”作为阅读速度的单位。

(2)注意

不过,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由此节省出来的时间,并不是为了让我们囫囵吞枣、盲目地阅读更多的书籍。正确的做法是,利用这些时间来进行深入的思考,更加主动、积极地调动自己的大脑理解读到的新信息。当遇到复杂难懂的段落时,更要暂停一下,调动自己既有的知识网络来帮助理解和吸收新信息。

2、方法

(1)正确的阅读 - 语义单元

真正的阅读高手只需对焦一次即可读取 4 ~ 5个字,也就是说,一个有 10个字的句子他们只需对焦两三次就可以顺利读完。

阅读高手之所以能够达到常人难以想象的阅读速度,就是因为他们找到了最合适的语义单元来读取信息。所谓语义单元,是由几个字词共同构成的表达某个完整意思的词组或短语。

说得俗套一些,就是全身心地投入阅读,进入忘我的境界。

阅读高手的视线范围
(2)错误的阅读 - 逐字阅读

我们在阅读时之所以难以集中注意力,很大程度上是逐字阅读的坏习惯造成的。

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美国神经生理学家罗杰·斯佩里( Roger Sperry)教授的研究成果表明,人脑每秒钟有意识处理的信息量约为 126个神经比特。但在阅读时,大脑每秒钟处理的信息量却只有 40个神经比特,这意味着大脑每秒钟都有 80多个神经比特的闲置空间。或许你会认为这是件好事,大脑有了空闲不就正好可以休息一下吗?其实不然。人脑是一台异常勤奋的计算机,一旦出现资源过剩的情况,它就会在后台自动调用闲置空间来处理其他信息,让我们做起了白日梦。换句话说,如果你的阅读速度赶不上大脑处理信息的速度,过剩的资源非但不能节约下来以备日后之需,反而还会被用到其他无关紧要的地方,分散你的注意力

所以如果真的阅读速度赶不上大脑处理信息的速度,可以适当听听音乐,不让大脑太过于闲置。

所以逐字阅读是一种毫无副作用的健康催眠法。

3、耗时点

  • 左右的扫视。所以报纸的段落都不会排的太宽,会人性化的切成“豆腐块”。
  • 换行也是阅读过程中比较困难的一个环节。实验证明,视线寻找下一行的第一个字所花费的时间,占阅读总时间的 1/ 3。

4、辅助阅读工具

(1)手指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大都会不自觉地把一根手指放在书上,一边移动手指一边跟着指尖的引导阅读。

只可惜,大人们总以为这是笨孩子的做法,会妨碍阅读、

大错特错!阅读的效率取决于视线移动的效率,而引导恰恰能优化眼球的运动,帮助我们提高阅读速度,避免视线和思绪的胡乱游移。

所以,我还是建议大家在碰到难度较大的文章或是注意力稍有下降的时候,有意识地把手指重新放到书页上去。

之后可以试着用同样的方法加大练习难度,让手指移动的更快

(2)辅助线 - 竖线

它的目的是让大家在不使用阅读辅助工具的前提下,进一步习惯跳读整行文字,跳跃次数是 2 ~ 3次。请你找出自己的“练习书”,挑出其中的几页,自己用笔画出如下图所示的 3条竖线。在练习阅读的时候,有意识地让自己的视线只停留在这 3条竖线上面。

之后可以试着用同样的方法加大练习难度,每页只画上两条竖线

(3)辅助线 - S 线
阅读高手的视线运动轨迹

我们在阅读时完全没有必要严格按照作者的表达顺序来读取每一条信息。视线在适当的时候往回跳一下,反而是阅读能力高超的体现。

之后可以试着用同样的方法加大练习难度,让 S 线的纵向更稀松

5、训练

(1)一目十行的 “3–2–1 练习”

1、方法:

请大家拿出自己的“练习书”,找出一个从未读过的段落,使用(上面介绍的)阅读辅助工具(例如手指)在保证理解的前提下连续阅读 3分钟。 3分钟过后,标记出自己的阅读进度。请大家用自己现有的阅读速度,无须刻意关注速度快慢。然后,请大家重新回到这个段落的开头,开始第二遍阅读。这次,你必须在两分钟而不是 3分钟的时间内完成同样篇幅的阅读任务。所以,大家必须相应地加快阅读辅助工具的移动速度。万一你没有达到练习的要求,不能在两分钟的限定时间里读到第一遍的标记处,就请从头开始,重复这个步骤,直到顺利完成为止。反复几次以后,你自然就会知道自己的阅读辅助工具究竟要移动多快,才能按时完成任务。最后,进行第三遍阅读,在 1分钟的时间里完成。与第一遍阅读相比,你此时的阅读速度已经是原来的 3倍了,你的指尖也必须移动得越来越快。刚开始练习的时候,你或许会觉得跟不上节奏,指尖在书页上滑来滑去,而你什么都看不进去。但是,你的指尖还是要尽量一行接一行地引导视线,不能因为速度快而马虎。不过话又说回来,万一你发现自己不小心漏读了一行,也不是什么太糟糕的事情。只要尽量避免干扰,继续用正确的方法读下去即可。跟第二遍阅读一样,如果你不能在 1分钟内完成任务,就请不断重复这一过程。由于这是最后一个步骤的练习,难度自然最高,读了几次都无法达到要求也是正常的。总而言之,我们之所以需要练习,就是因为我们现在还没达到相应的水平。要是已经能够轻轻松松地完成任务,就没有必要做练习了。随着练习次数的不断增多,你的阅读能力会在未来几天的时间里获得明显的进步,你会发现,自己已经不需要用手指从头到尾滑过每一行了,有时候甚至只需要滑过每行的中间部分即可。这意味着,你已经对“ 3– 2– 1练习”驾轻就熟了!


2、原理:

这就是所谓的“高速公路效应”。经过一段时间的快速驾驶,我们的大脑和感官会产生惯性,在无形中提高了主观判断快慢的基准。 而识别和划分语义单元这一任务,大脑自然会自己想办法解决,你需要做的就是相信它与生俱来的强大功能。

6、速读领域的世界高手

其实,阅读领域也有世界锦标赛。其中部分选手甚至可以达到每分钟阅读 3 000个单词以上的惊人速度,

阅读训练结束之后,每个选手都要完成一份详尽的阅读理解测试,测试问题的设计都十分科学,能够相对准确地反映一个人对文章的理解程度。纵观多年的平均水平,许多选手都能达到 90%以上的正确率。有趣的是,有人曾经让一般的读者来完成同样的测试,尽管他们的平均速度仅为每分钟 200个单词左右,但回答问题的准确率却只有 30% ~ 40%,

世界纪录保持者肖恩·亚当( Sean Adam)可以达到每分钟 3 850个单词的阅读速度。当我们得知他在童年时期曾有严重的视力问题,并且用了很长时间才逐渐提高了自己的视力后,就更加惊叹了。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一生理缺陷也是一种激励,促使他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速度。

四、视觉卡片(脑图)


1、起源

  • 早在史前的岩画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从一个中心图形出发进行发散式构图的壁画。
  •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曾提出利用关键词增强记忆的方法。
  • 其中流传最广的就是英国著名心理学家东尼·博赞( Tony Buzan)在 20世纪 70年代提出的“思维导图”( Mind Mapping)。

在本书中,我改用“视觉卡片”这种新的提法,大家大可以把视觉卡片理解成思维导图的同义词

2、做笔记的重要性

科学家做过一次实验:

第一组人进行“徒手”阅读,也就是用我们随意阅读课外书籍时惯用的方法;第二组人可以画线或者稍做标记;第三组人的限制最少,既可以在文中标注,也可以做笔记。阅读完毕以后,研究人员向三组测试对象提出同样的问题,要求他们回忆并复述整篇文章的内容。结果显示,第一组人只能勉强回忆起文章的大致内容,第二组人的记忆效果稍好一些,第三组人的理解和记忆程度则远远好于前两组。这个实验结果完全符合一般人对阅读效果的理解和想象。

既然上述研究实验的结果证明,做笔记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做笔记之所以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与记忆文章内容,根本原因在于它是一种主动处理信息的方法。

3、完美笔记法 —— 视觉卡片的理论

视觉卡片的理论完美契合上面我们介绍过的大脑关于阅读和记忆的理论知识。

  • 从这个角度看,视觉卡片简直就像缘脑的一剂镇静剂,因为这种笔记法把所有信息都有序地罗列在一页纸上,信息的密度和彼此之间的逻辑关系一目了然。

  • 传统的笔记法只要求我们按照要点在文章中出现的先后顺序将其逐一记录下来,属于线性的重复工作。相比之下,制作一张视觉卡片的挑战就大得多。我们在阅读和学习过程中的主要任务,就是借助手中现成的线性文字信息,重新建构出作者最初的发散性思维,即三维信息(非线性)

    某些质量欠佳的辅导书,更是毫无逻辑可言,让人不得不重新拆分段落与章节,才能制作出一张有意义的视觉卡片。

  • 与传统的线性笔记不同,发散式树状视觉卡片本身就是一幅完整的图像,更加符合右脑形象思维的习惯。另一方面,视觉卡片中的关键词仍然是左脑喜欢的文字。因此,这种图文结合的方法有助于促进左右脑的协同效应

  • 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千万不能被作者牵着鼻子走,而要主动重组线性信息,利用视觉卡片帮助自己梳理文章的逻辑脉络,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和吸收。

4、制作视觉卡片的三个步骤

(1)把握整体行文结构

先做到心里有数。

(2)提取关键词

摘录关键词的要领是:浓缩的就是精华。只要总结得当,有时仅仅一个关键词就足以概括整段内容

摘抄原文虽然可以保留更多的细节信息,但对于记忆来说,效果往往差强人意。那些看似偷懒仅仅写下零星几个词的人,反而能够记得更多、更久。

要想做到这一点,你必须学会在阅读线性文字的同时,有意识地搜索关键词,提炼出有用的信息。

好处:

  • 我们只有把关键词系统地组织在一起,正如我们先前讨论的知识网络一样,记忆也需要存储在一定的结构中。
  • 这种发散方式呈现出来的信息更加系统,没有其他非重点信息的干扰
  • 有利于大脑识别关键词之间的逻辑关系,由此引发联想

注意:

每个人对同一段材料可能提取的关键词并不相同(这是正常的),那是因为每个人的知识网络和经历不同,在听到同一个信息时也会产生不同的联想,做出不同的反应。比如,同样是看到“一片”这个词,有的人会想到“树叶”,有的人会想到“面包”。

(3)画出要点间的逻辑关系

可以用最简单的横线或箭头来连接,并且在横线上写上表明两者之间逻辑关系的词。“因为”“所以”“相反”“或者”这样简洁的词,往往能够让你的笔记呈现出更加清晰的脉络,从而简化将来的复习过程。

5、视觉卡片的要点

(1)多用符号、插画和颜色
  • 书写主题词时
  • 在视觉卡片的其他位置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字迹不够工整的视觉卡片其实和传统的线性笔记没有太大区别。

(2)阅读时就考虑着视觉卡片
  • 我们可以一边阅读一边在脑海中想象出一张完整的视觉卡片。那就是在阅读的同时梳理文章的脉络,从而简化此后存储信息的步骤。这项任务不仅不会影响原有的阅读速度,反而能让大家在不知不觉中读得更快。
  • 遇到理解起来较为困难的段落或是内容上的重点时,再放下手中的书本,多花一点儿时间来制作一张视觉卡片,帮助自己搞懂这些难点或重点。
(3)阅读完后复盘视觉卡片

是否能够根据已有的关键词重新建构出原文的大致内容。复述的过程中,你或许还会给自己的视觉卡片补充一两个关键词,查缺补漏。

如果你能够找几个同学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就更好了。

6、补充 - 课堂上来不及记制作视觉卡片怎么办 - 用课堂笔记法

此外,在老师讲解的时候,一边听课一边思考,还得一边制作视觉卡片,这种能力显然不是一天就可以练成的。在大家还没有掌握这种高级技巧之前,我可以先给大家介绍一种较为简单的课堂笔记法

拿出一张纸,画成左中右三栏。

  • 在下方的左边一栏里,请你依次记录课程的要点,也就是第一层次的内容,整栏内容完成以后,就能起到目录的作用。
  • 在中间一栏,你可以跟着老师的进度,记录下从属于每个不同要点的所有关键词。老师每讲一个新的要点,你就在左栏把它记录下来,然后在中间一栏继续记录关键词,以此类推。
  • 右边一栏是供大家补充内容用的,当你课后整理笔记时,肯定会进一步思考其中的某些内容,或是从课本上读到相关的新信息,这些都是你应该补充到右栏里的内容。

这种课堂笔记法可以说是视觉卡片的最佳改版。

7、训练

(1)”3–2–1练习“ 结合视觉卡片

在上面的介绍的“ 3– 2– 1练习”的三次训练中的每一次阅读后,暂停一下,根据现有的记忆制作一张视觉卡片。制作视觉卡片的整个过程——从构思到停笔,尽量不要超过两分钟。你的目标是梳理出整个段落的层次,总结出大致的要点。

每一次制作记忆卡片的时候,主动向自己提问:哪些分支上的关键词还需要补充?对哪部分内容的理解还不够充分?然后,请你带着这些明确的目标开始下一遍阅读。

(2)demo

五、理解和记忆力


阅读速度绝非衡量一个人阅读能力的唯一指标,理解和记忆才是至关重要的。

1、理解

充分理解是深刻记忆的重要前提条件。

2、记忆力

(1)记忆力和注意力密不可分

著名心理学家亚历山大·鲁利亚( Alexander R. Luria)的著作《记忆力大师的思维》( The Mind of A Memorist)中,详细记载了这位苏联记者的故事。根据鲁利亚的描述,谢雷谢夫斯基从来不做笔记,却能一字不差地回忆起自己所有的采访内容,不管听到或是看到什么,他都可以毫不费力地复述出来。在此之前,人们一直认为那些记忆力超常的人肯定拥有容量较大的大脑,或者大脑结构与一般人有本质区别。可是,经过长达数月的细致观察和研究,鲁利亚发现谢雷谢夫斯基之所有拥有这种过目不忘的能力,并不是得益于任何生理上的特异功能,也就是说,这位著名的心理学家证实了记忆力大师谢雷谢夫斯基是一个完全“正常”的人。他的惊人记忆力主要源于他在阅读和交谈的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在脑海里生成相应的图像,而且这些图像都极为清晰细致,就像一张张高清照片。他还会给这些照片加上其他的感官信息,例如周围环境中的声响、自己当时的心理感受、鼻子闻到的气味、嘴巴尝到的味道等。此外,鲁利亚还发现,谢雷谢夫斯基这种处理信息的方式完全是下意识的。

他甚至可以背诵托斯卡纳大公整个图书馆里的所有藏书。美国人丹尼尔·麦卡尼( Daniel McCartney)是 19世纪一个著名的记忆力奇才,他在 54岁的时候,还能够完整地回忆起自己童年的所有经历,包括自己每天早餐、午餐和晚餐都分别吃了什么,当时的天气如何等。与那位苏联记者谢雷谢夫斯基一样,这两位记忆力大师的大脑同样没有任何异于常人之处。根据博赞的分析,他们的“超能力”主要源于童年时期的某些特殊经历,使得他们无意中发现了某种高效的记忆方法,并沿用下来。

(2)注意力是什么

打个比方,如果我们想要点燃一张纸,光把它放在烈日下是不行的,必须用一个放大镜将阳光聚集起来,把所有的热量聚焦在同一点上,达到燃点才能把纸点燃。学习的关键在于如何控制自己的思绪,把它固定在一件事上。

如果分心这种情况不断出现,我们的学习和工作状态的轨迹就会变成锯齿状。在学术领域,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为“锯齿效应”。想象一下,如果在开车的时候一会儿换挡加速,一会儿猛踩刹车,那油耗肯定会大得惊人。同样,如果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不断被打扰,又不断重新进入状态,那么在此过程中消耗的精力一定也不少。这就是上面例子里的“好学生”半天没干一点儿正事,却莫名其妙地感觉疲倦的原因。

(3)如何提升自己的记忆力

1、视觉渠道

此外,视觉渠道从本质上来说也是获取信息的最高效的渠道。其实,我们可以随时随地训练自己的视觉渠道,尤其是在等车或是等人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充分利用这些零散的时间,仔细观察一下周围的事物。车站的大幅海报、街对面的某栋大厦都是很好的练习素材。你可以给自己限定一两分钟的观察时间,看后闭上眼睛,在脑海里尽可能细致地回忆刚才看到的每一个细节。然后睁开眼睛,稍微比较一下,再闭上眼睛,补充第一次回忆时遗漏的细节,循环往复,直到几分钟后真实的图像与自己的想象完全一致。


2、联想

我并不是教大家在读到任何信息的时候,都要绞尽脑汁地编出一个故事来。编故事的这种方式尤其适用于初期的训练,借助这种方法,我们可以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形象思维,积极地调动自己的五大感官。一旦这种新的思维方式成为习惯,你的记忆力将会从整体上得到提高。到那时,你可以有选择地采用这种方法,只在遇到尤其难记的内容时,才花一点儿时间来编个小故事,顺便放松一下心情。一般情况下,正常的学习方法已经足可以让你记住所有的重点信息。

很多时候我们会把这种辅助记忆的方法当作歪门邪道,大多数人都不相信这种方法对提高记忆力有帮助。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记忆力越好的人往往越喜欢使用这些所谓的窍门。

我以前就是这种嗤之以鼻的观点,唉。


3、热爱

由此可见,真正的动力来源于我们的内心,来源于我们对事物本身的热爱。

拓展:人对于方面的信息几乎有着不可估量的记忆力。


4、适当的难度

米哈里教授认识到这种因果关系以后就大胆认定,只要个人的能力符合客观挑战的程度,任何一个人在从事任何一项活动时都有可能进入心流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我们可以完全投入手头的工作,精力集中,不会受到任何外界因素的干扰,并从中得到精神享受。

5、五官并用

下一章专门单独介绍。

六、五官并用


提高记忆力的方法,还有一招就是五官并用,这里单独做为一章来介绍。

1、人的主导感官渠道类型

(1)分类

根据人们接收信息时的主导感官渠道,我们可以划分出:视觉型听觉型触觉型 3种类型。至于其余两种感官——嗅觉和味觉——一般很难与有意识的学习过程联系在一起,因此我们可以暂且跳过。

(2)测试

可以稍微花一点儿时间来做一下下面这个测试。

测试题目略,具体参考原书。

测试结果,我是视觉型。

(3)每种类型的建议
  • 视觉型的人要多读书多看图;
  • 听觉型的人在选课的时候多选讲座类课程,或者成立一个学习小组,和同学们一起轮流介绍自己的学习成果;
  • 触觉型的人则要在校外寻找更多的实践机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眼球朝不同方向运动所触发的人体感官渠道

3、怎么利用好感官渠道

(1)五感并用阅读法

利用好自己的主导感官渠道类型。但其他感官也的确有助于加深印象、增进理解,但不可一概而论。

全方位发展各大感官获取信息的能力,不仅能够提高学习效果,还对提高我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十分有利。

一个人在接收与处理信息时调用的感官越多,最终成为牢固记忆的内容就越多。

通过阅读得来的信息,人脑大约能记住 10%;听来的信息,大约能记住 20%;从图片或图表中获取的信息,大约能记住 30%;边听边看的话,大约能记住 50%;如果在被动接收以后,又向其他人主动讲述一遍,大约可以记住 70%;如果经过实际应用,大约能记住 90%。

(2)GEWAR

我想先向大家介绍一个我自己发明的方程式: GEWAR。

  • 第一个因素“G”代表积极的心态,
  • ”E”代表放松的状态,这也不可小觑。一个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中的人,往往更倾向于胡思乱想。
  • “W”代表充足的动力,
  • 倒数第二个因素是“ A”,它代表集中注意力。
  • 并且结合最后一个因素“ R”,也就是及时复习。
(3)注意:避免默读

大多数人在阅读一篇文章时都习惯在心里跟着一字一句地默念,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默读”或“心读”。

听觉渠道固然重要,但经过更加深入的研究,我们才发现阅读高手都不需要经过听觉转换这个步骤,就能充分理解信息的意思。这确实是本能。至于我们这些普通人,应该怎样做才能避免默念呢?其实,最好的方法就是彻底忽略它。

七、其他


几个朋友相约外出郊游,在森林里遇见了一位樵夫。他满头大汗,正在费劲地把刚砍倒的大树砍成一段一段的木头。他们很是好奇,就问樵夫:“请问你在干什么呀?” “这不是明摆着么?”樵夫很不耐烦,“我在砍木头啊。” “我们看你已经累坏了。你砍了多久啦?” “好几个小时了,我这副老骨头都快散架啦!” “为什么不停下来花几分钟把斧子磨快一点儿呢?” “哪有时间磨斧子啊?”樵夫上气不接下气地回答道,“光是砍木头就已经够我忙的了!”

有时候停下来思量思量自己,也是很重要的。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2,080评论 6 493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422评论 3 38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7,630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554评论 1 28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662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856评论 1 290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014评论 3 40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752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212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541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687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347评论 4 331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973评论 3 31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777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006评论 1 266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406评论 2 36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576评论 2 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