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都没有起床的动力,上班如上坟,每天都等着挨骂,对各种事情都不感兴趣,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怀疑自己辞职后就会长久的失业。
以上就是我去年的状态,是我工作多年以来最严重的倦怠期。
以前我也有过厌烦工作的时候。
第一次是在第一份工作上,感觉自己已经走到了瓶颈,但又不知道自己离职后是否有好的机会。
但这一次我自己没有主动做什么选择,而是刚好当妈妈了。我把生活的重心从工作转移到养娃。
后来,娃大概一岁的时候,我积极地找新工作,然后就顺利过度到第二份工作。
新工作对我来说是个新世界,很多可以学习的地方,很多有趣的人,然后我快速成长,直到我成为了公司的业务负责人,我获得了各种成就,但依然发现自己的能力有瓶颈,这时候的我还找不到自己的出路。同时,公司也面临破产清算,我坚持到了最后。
然后我开始了一段时间地放松,带上家人、小孩或者跟朋友一起,去全国各地旅游,经过了这几个月的疗养,我重燃了对工作的热情。开始了我第三份工作。
我又开始进入全情投入的模式,在工作中虽然常常被领导批评,但又获得领导的高度认可,每次的绩效都是超预期的A。同时,我发现自己慢慢地进入到工作倦怠期,对工作提不起兴趣,有了离职的想法,但还没有想好接下来要干嘛,所以没有行动。
刚好这个时间,领导负责一块新业务,我果断地跟了过去,换个环境重新开始。
新环境的业务因为从零开始,我又开始了全情投入,不分日夜地工作,获得了领导的认可也为公司创造了价值。但是随着公司的发展壮大,我过往并没有对应的经验,我是公司里最没有专业背景的人。
我开始觉得能力不足,受到领导的批评也越来越多,我的职业倦怠达到了顶点,也就是我在文章开头描述的状态。
这样的状态持续了一年的时间,我从曾经无间断拿A的人,变成了一个总是达不到预期的人。
我非常迷茫,但我最后还是走出来了。
回想起来,我主要做了几件事:
第一,我坚持学习。学习和工作有关的技能、学习专业知识、打磨自己的底层能力,虽然领导觉得我进步很慢,但是我自己看到了自己逐渐变好的希望,就这星星之火,激励着我;
第二,我开始寻找生命的意义。去思考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开始觉得工作上的成败并没有那么重要,我的目标是不断地提升自己,短期上的失败都是磨练,并没有什么大不了,一旦有了这种释怀,对工作的排斥就越来越少了,因为我找到了工作的意义;
第三,我开始学习瑜伽。我本来体质非常差,动不动就生病,人也没有精力,通过一段时间的瑜伽,我发现自己的状态越来越好,人也精神了,体态也更好了,整个人的状态也就更好了。
再对比一下古典老师说的走出职业倦态期的方法。
首先区分一下职业倦怠的几种状态。
《马氏工作倦怠量表》,从三个维度表达了这种倦怠:
“心好累”。专业术语叫“情绪衰竭 ( Emotionalexhaustion ) ”,感觉自己情绪和资源都被消耗完了,既不想干,也不想承担任何责任,对什么都没热情;尤其对于要重新上班感到恐惧。
“不想干”。专业术语叫“去人格化 ( Depersonlization ) ”,对组织和同事都很不满,对客户关系冷淡,不把自己当人,也不把别人当人。这种情况下经常有冲突是必然的。
“我不行”。专业术语叫“低个人成就感 ( Diminish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 ) ”,对自己的工作评价低,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怀疑自己的价值。经常说的是“我不行,我没用”。
而我属于既觉得“心好累”又觉得“我不行”的双重状态。
前期“心好累”是因为工作过量,后期的“我不行”是因为不能胜任工作的无力感。
而古典老师给了几个治疗的方子,就像在杯子里燃烧的蜡烛:
这是一个很清晰的隐喻:蜡烛高度代表能力;火苗是工作状态;空气是动力;二氧化碳则是压力。
为什么越优秀的人越容易倦怠?因为高的蜡烛需要大空间,它们烧得最起劲,而最快感受到二氧化碳,当矮的蜡烛觉得空气十足的时候,高的蜡烛已经觉得窒息,最后停止燃烧了。
那怎么办呢?
第一,调整燃烧速度,给自己缓口气。调整一下工作进度、降低自己的完美主义,会很大程度降低自己的职业倦怠。
第二,降低二氧化碳,加入空气。
如果是重复性的工作,就加入点别的有趣的内容;
如果是缺乏控制感,像我一样的无力感,就主动细分目标,重点关注自己可以掌控的部分。
第三,换更大的杯子
比如我,每一次的转换,貌似无意,实则刚刚好给我自己腾挪了空间,而且我通过不断地学习,让自己的空间变得更大。
最后提醒一句,每个人都又倦怠期,遇到了可以调整,但不要躺平,不然就走不出这个倦怠,形成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