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早上,我做出了一个决定:我要逼迫自己,回归手术室。为什么?因为我做得到。因为那就是我。因为我必须学会以不同的方式活着。我会把死神看作一个威风凛凛、不时造访的贵客,但心里要清楚,即使我是个将死之人,我仍然还活着,直到真正死去的那一刻。
--《当呼吸化为空气》
1
“我准备好了。”保罗轻柔而坚定地说。不是准备好再次走上手术台解除病人的痛苦,而是:准备好撤除呼吸辅助设备,准备好注射吗啡,准备好去世了。这是《当呼吸化为空气》中的一个片段,却也是现实生活中一个真实的场景。
故事的主人公叫保罗,2013年时刚刚36岁,却被诊断患上了这个年龄只有0.0012%的人才会得的肺癌。
在得知这个噩耗之前,命运曾赋予保罗许多令人垂涎的特质:受教育状况良好(斯坦福大学学士、剑桥大学硕士、耶鲁大学博士)、家境优良(妻子和父亲都是医生、母亲也接受过系统的教育、兄弟三人皆为名牌大学毕业)、天资聪颖(熟读名著、成绩卓然)、前途光明(他很快就要成为神经外科主治医师和教授)。然而,他一刻不停向前奔跑的生命却在他的人生巅峰状态突然来了个急刹车。他与癌症再次狭路相逢,但这次,他是病人。
其实,癌症之所以可怕,也许并不是它最终会导致死亡。而是,死亡就近在眼前,却没有人能够预料究竟会在哪一刻。被死亡追逐却无法对其直视才是最消磨人意志的事情。毕竟,“死亡也许只是一生一次的短暂事件,但与绝症共存则是个长期的过程。”
2
作为医生,保罗最清楚自己肺癌四期意味着什么,但即便癌症已将他的人生打得粉碎,他和妻子依然觉得“生活绝不是一味地躲避痛苦”。既然没有办法绕道而活,他和妻子最终做出了一个决定:逼迫自己,回到手术室。因为他要学会以不同的方式活着,直到真正死去的那一刻。
他开始重新安排自己的余生,尽管癌症正在迅速侵蚀着他残存的躯体。在生命最后两年的时光里,他继续回到工作岗位完成了住院医师毕业需要的所有内容,与妻子孕育了一个可爱的女儿作为生命的延续,为妻子争取到足够母女两人足够用的生活费用。更重要的是,他写下了关于生命的思考《当呼吸化为空气》。他努力用智慧和勇气减少亲人的痛苦,用行动和文字告诉身边的朋友们:你永远无法到达完美的境地,但通过不懈的努力奋斗和追求,你能看见那无限接近完美的渐进曲线。
正如保罗的妻子露西在保罗去世后,回顾他与病魔对抗的过程时所说:“生与死,谁都逃不掉,看不透,但我们有适应和处理的能力;就算无法掌控,也能因为对生与死的探寻,去寻找人生的意义。保罗的遭遇令人悲伤,但他自己,却不是一个悲剧。”
3
从离开母体的那一刻,我们便拥有了自主呼吸的能力,生命便于这一呼一吸间努力绽放。可总有一天,空气将再也无法通过呼吸进入我们的身体,所有“生”之意义便随着呼吸的结束烟消云散。空气让呼吸得以维持,而呼吸让空气有了生命。
呼吸停止的那一刻,我们作为一个鲜活个体的使命算是走到了尽头,但作为一个曾经独立存在的精神个体却依然延续。那些用心生活过的人,如保罗,总会用行动和语言为依然在世上行走的人们留下些许心灵的启迪。那些带给人感动的强大精神力量不仅不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被人们遗忘,相反,它们就像一颗颗能够独自发光的太阳,不论经过多少世事变迁,依然熠熠生辉,用思想的光芒照耀他人的人生。
4
尤记得2012年,边读于娟的《此生未完成》,边泪流满面,字里行间那种不愿、不舍、却又不能的痛感袭遍全身。34岁的她正值人生中最美好的阶段,已经体会到身为人母的喜悦,同时又在享受着父母无尽的关爱,爱情依然灿烂,事业一片光明。人生就像是一幅尽情铺展的画卷,所有的美好与善良一起展现,谁都没有看见那从底层透出的淡淡忧伤。
然而,从突然因为钻心的疼痛被推进急救室开始,她的人生便不得不进入能听得到时光飞逝而去的倒计时阶段。几经濒临死亡边缘,数次徘徊鬼门关口,于娟在与死神搏斗的空隙深刻地记录下游离于生死之间的感受:“其实作为人,并不是死过一次就不怕死了,而是越死就越怕死。所谓更怕死,无非是对这个世界的留恋越重而已。”
是啊,直到与癌症相伴相生的日子,于娟才真正体悟到生命的意义绝不只是一味地向前奔跑。尽管疼痛已经让她难以自已,乳腺癌的诊断也够让人沮丧,可她竟然认为这已经是最好的结果。因为幸好她还能“苟延残喘”,她还拥有与这个世界告别的时间,毕竟她还深深地眷恋着这个并不完美的世界。
从小就开朗、乐观、活得没心没肺的她并不擅长写作,但为了让别人也能从自己的病痛中得到一些启发,少走一些弯路,她开始在痛得死去活来的间隙写下自己的经历。
5
也许她根本就从未想过自己咬着牙写下的那些笔记究竟有什么用处,孰不知,正是因为她的书写,人们才真正了解到了饥饿疗法的内幕,从而避免了更多病急乱投医的人受骗上当。“我曾经一度犹豫是不是把下面的文字写下来,因为我将要写下来的经历,充分暴露了我和光头对医学科技的无知,对自我判断的偏执,对求生的贪欲,希望癌症一招搞定三个月痊愈的偷懒。然而,我想,若是不写出来分享给世人,那么可能会有更多的人上当受骗,被谋财,被害命。”
于娟走了,可她却留给人们许多美好的想象。也许,一个人的生命是可以延长的,而这能够无限延续下去的,便是那美好的灵魂。
自从被送往医院后,于娟便不得不时常忍受着“生不如死”的“惨痛地狱体验”,但她却依然努力用一份乐观的心态带给病友们些许病痛中的开心体验。
死去活来地痛过之后,她一句“如果不痛,这小日子过得还是很爽的。”逗乐了满心愁苦的亲人们。
在遇到丈夫与主治医生的沟通障碍之后,于娟总结了自己的得失,还真诚鼓励和她一样的病友们:“既然我们已经被迫在人生钢丝上悬走,那么不如自己睁大眼睛自己攥紧那根平衡杆,做个有担气、让医生佩服的病人,让他对你另眼相看。”
经历了赫塞汀注射差点丧命的风波,她又再次发出了善意的提醒:“不要忽视所谓百分之五的概率,做好一切防范准备去应对少有的不良反应出现。”
6
人们常说: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但事实上,当我们与绝症狭路相逢,生命有一大半已经游离于我们的掌控之外。死亡的威胁就如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煎熬着每一个身处剑下的人。有的人选择了怨天尤人,一蹶不振,迅速萎靡下去,很快就被癌症斩于马下;有的人却选择了直面生死,用积极的心态应对突如其来的变故,尽管生命终将逝去,可精神的力量却绵延不绝。
“凡是不能杀死你的,最终都会让你更强。”但一个需要时刻警惕死神降临的人却总是想办法减少亲人的痛苦,替正在经受同样磨难的人们着想,这样的心灵何止是坚强,而是慈悲!
也许,正如《相约星期二》中同样身患重疾的老教授莫里总结出的那句话:“境界,让死亡也充满韵味。死亡,让人生归于纯净。”
作者简介:元元,文学硕士,酷爱读书与写作,全职工作之余,努力用笔记录下生活中的所闻、所见、所思、所想,希望欣赏这些文字的人,也能从中感受到生活带给我们的阵阵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