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书店几乎是今年的每个周末或每天下班后必去的,每次去都是坐在窗口的椅子上,面朝热闹的街面,任风使劲的吹过树梢,荡起一圈一圈的厚厚波浪。树梢已经被吹得前后点头摇曳!厚厚的玻璃被吹得呼呼作响。
而我,先放下背包,拿起手机,先看看得到,再点点微信。接着拿出书本,在这个时候看书都比平时更有吸引力!
想到那句话“在最好的条件下做着最颓废的事!”
图书馆虽然安静得安逸,但还是没有家里看电视来得舒服!有时没多久会起来,心里难免失落,内心也开始自责,我是来干嘛来了?
前几天是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和我一起度过。所有狂野粗俗的笑都被我咽到肚子里,结果把内脏都震成了弹片。此后三个月,经常咳出一片肺或是一片肝。每次读到这样的文字都会让我忍俊不住,居然也差点伤了我的肝。
记得上个周末看《熊逸唐诗50讲》。
谈到杜甫的《望岳》,你会看到一个热血青年在初次踏入社会的时候,如何用想象中的登高来应对挫折。
杜甫晚年的一首名作,题目就叫《登高》,它是唐诗成就的最高代表。你会看到当初那个热血青年在历尽沧桑之后,登高的感受会有多大的不同,青春的价值会被如何重估。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代表着登高主题慷慨悲凉的方向,足以激荡起每个时代里每个梦想未灭的人的雄心。
但是,在“更上一层楼”之后是否真的可以极目千里呢?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用典型的中年视角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同样引人共鸣。
最后,在进与退之间求得微妙的平衡,采取旁观者的视角看待自己的人生,以洒脱和释然的心情登高远眺,这是杜牧在《九日齐山登高》里给我们的美好启示。
我们会在某个时间特别钟爱某一首诗,也许不是因为诗歌本身的艺术成就,而是因为那首诗的发生场景和千年之后的某个场景重合在一起,诗人用我们无力做出的表达唤起了我们深刻的共鸣。
有时后悔,以前怎么不好好读书,浪费了多少光阴啊,现在各种书籍琳琅满目,让我应接不暇,以前从来没有认真的看过它们,没想到他们这么的有魅力,即使在角落的也在那里烨烨生辉!
微微的夜风从门口,从紧闭的窗户缝隙间吹进来,又爬到我的身上,窜进袖口,在我的身体外流通。左边是伏案苦学的学生,从他的眉头紧锁可以看出,他正在为某个问题苦思冥想吧!还好没有注意到我,不然该多不好意思,这么大个人了还在看书学习,幸好还有好朋友坐在对面陪伴我一起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