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录: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吗?
许多时候,我们对一些应该严肃认真的事情只是说说而已,真正做起来,却又是另一回事了。也许我们并不缺少理念,真正缺少的倒是躬行实践。
*我只有说,才能想。
孩子们只有在向我陈述的过程中,才能产生更多、更好或者更有价值的想法。
所谓公开行动就是学生把自己的说、写或者其他动手的学习活动,放在同伴或者班级的视野下进行。美国教育学者奎根特别注意课堂上学生间的互动质量,他把用来评估互动质量的标准风趣地表述为:抬头环顾四周,自问“全班有多少学生同时公开行动?”。
说与写是要促使学生将他们的思想转化成语言或者文字,而且要公开行动以向同伴展示,也可以认为是置于同伴的监督之下,自然就有了双倍的责任。
*你不能给他一个最终的答案。
如果做思维的懒汉,你将一无所获。
在评价课堂教学的时候,我们不是也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尽可能让学生自己生成属于自己的东西,而避免塞给学生一些教师的观点吗?
*教师就是专家。
对于分析、评价课堂教学来说,教师就是专家。
当一个社会允许允许并鼓励每个阶层、每个行当的人都成为专家的时候,人们的潜能肯定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个性培养和个性成长也就有了适宜的土壤。而尤为重要的是,也只有在这样的土壤里,我们才能塑造出个性张扬、从容追求的孩子,真正使他们成为他们自己应该成为的自己。
总之,任何时候,社会和教育都不应当让人失去希望和梦想!
*让“讨论之球”在学生中传递。
在日本的《杠杆》课上,孩子们像是在共同完成一个属于自己的任务,他们相互商量,相互启发,善于倾听。每位同学的发言都建立在同伴思考结果的基础上,课堂上的讨论非常自然地在学生中传递。这样讨论很容易得到深化,同伴之间也很容易分享彼此的思维成果。
真正“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实实在在的面向全体学生解决问题,让他们在传递“讨论之球”的过程中互相启发,共同分享,最终凭借自己的努力,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自己真实的思维水平上收获知识和能力。
*培训能给教师留下什么?
我想,他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也不应是一种具体的方法,而应是一种思维的方式,一种学习的习惯和态度,一种独立思考的精神。
如果经过我们的培训得到了这样的结果:有多少颗脑袋,就有多少个答案,那么,这样的培训才算真正体现了教师专业成长的真谛。
*如何才能让学生感到教室是他们的,这位老师说了两个字:尊重。真是一语道破天机!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想法,尊重他们的个性,尊重他们的处境,倾听他们的声音,和着他们的心跳想事情、做事情,教室里就会变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
*追问学校、教材和学生
学校是什么?为什么孩子们要到学校去?孩子们渴望在学校里干什么?同学们在同一水平的思维平台上共同解决问题,远比老师居高临下的塞给学生知识要有趣的多。在这里,老师不过是帮同学们搭建一个学习的平台罢了?这就是学校,它应该是通过教师的帮助和学生的合作,来实现学生独自一人无法进行的学习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