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源节流是我们增加收入的常用方法,但是开源的要求高,具有不确定性,相对而言节流只要管好自己或家庭就可以了,在总收入不变或者下降的时候,我们通常会采用节流的方法来让自己可支配的金钱多一点,时间能更长一点。那节省就是当之不让的途径。
节省,动词,指把可以不耗费的减省下来。
国人一直以来崇尚勤俭节约,最主要是因为物质太匮乏了,如果不节约就只能饿肚子,严重的话甚至会死人。这三四十年来经济飞速发展,我们年轻一代才有了提前消费的意识,但是疫情下来,增速减缓,一下子人们又开始节流,强调量入为出了。前两天和我一个朋友聊天,他们家这两年收入还不错,工资稳中有小幅增幅,投资的几个项目其实还是有赚的,虽然赚得不多,居然跟我讲说她现在打算三年内不买衣服,有必要这么极端吗?
节省,尤其是那种比较过分的节省,我和和菜头老师的观点一致:我们选择节省,很大程度上不是因为我们的信念,比如环保比如美德,而只是一种不安全感,一种匮乏感,让我们为以后留条退路。与之相反的是,如果丰裕的时候,我们可能也会因为这种拥有而变得无节制,铺张浪费。
如果一个人不受匮乏的影响,那么他的心理就能维持一个比较稳定的状态。当他比较富裕的时候,不大可能挥金如土;当他比较困顿的时候,也不至于只有节省一条路可以走。对于他来说,金钱算是种工具,用来帮助达成自己的人生目的,维持自己的日常生活。而匮乏则容易把人推向极端,挥金如土和锱铢必较根本就是同一件事,中间没有任何对于金钱的平常心。这个时候,我们是金钱的奴隶,而根本不是金钱的主人。
和菜头老师从经济发展周期讲述了人关于金钱运用的周期,还挺新颖的。其实就是一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对物质需求保持一个度,不要消费万岁,也不要拼命节制,那么心态会平和很多。如果精神世界充实而自足,那么会有无数种自我满足的方法,并不需要用消费去证明自己,也不需要用节省来保护自己。我觉得现在我自己的状态就不错,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偶尔小资一把,不忍耐不强求,生活总是会慢慢走下去的。
节省本身是某种改变生活,改变自身现状的合理药方,但它不一定是合适的药方。在人这一生中,总是会遇见顺境逆境,这几乎是一定会发生而且是多次发生的事。重点在于,无论身在顺境还是逆境,最好都能够保持一颗乐观平和的心。如果在安全线以上,我们不必为了未知的安全而给自己设定很多的限制,而是想想我还有什么可能。
而现在,大部分人应该都在自己的安全线上,那么没有必要的节制和节省是为了什么呢?有这个计较的时间,不如停下来享受改变带来的某种可能,为未来积蓄更多的能量。节省只是一种现象,我们更要确定的是内心是怎么想的。
也就是说节省到底是目的还是手段,我们应该听从内心。在安全时限之内,不要为难自己,也不要折磨自己,别把节省当作是长期的生活状态和个人的生活主题,而是多去考虑自己为自己省出来的这点时间里可以去做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