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皓晖先生的系列历史小说《大秦帝国》拍成影视剧播出后,迅速火爆起来,也掀起了一阵人们对秦国历史的追捧热潮。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关于大秦帝国灭亡山东六国的事情。
首先,《大秦帝国》系列只能算作热血的故事,并不能算作真正的历史,如果我们把它当作历史,会发现其中有很多史实上的错误。为了避免这方面产生误解,我们还是按照孙先生的本意来谈吧:
《大秦帝国》:我对大秦帝国有着一种神圣的崇拜。
秦国的起点极低,原本只是以部族的形式生存,后来因为秦襄公协助周平王有功,才被封为诸侯,成为西周正式贵族序列。但在国际势力和地位上,秦国并不入中原国家的眼,楚国这个被嫌弃的国家也对秦国不理不睬。
正如孙先生说的:大秦帝国则不然。她既创造了博大精深的文明体系,又具有强悍的生命张力与极其坚韧的抵抗力。
秦国的崛起,源自于周王迁都和允许秦国向西发展,两条行政命令。
对于周王室而言,秦国只是一枚镇守西方的棋子,中原的诸侯们甚至一开始就打着让秦国和被他们视为西戎、北胡的蛮夷相互搏杀、两败俱伤,理由很可笑,他们把秦国并没有当自己人。
出人意料的是秦国人身上的韧劲,上百年几代人的拼搏,甚至几位君主也死在了开疆扩土的战场上,不过可喜的是他们终于拥有了大片领土。即便,那只是中原国家所嫌弃的不毛之地。
秦国在春秋战国时期,要感谢两位君王的贡献:秦穆公和秦孝公。
秦穆公灭西戎12国,扩土千里,奠定了春秋五霸之一的地位。但自从春秋秦国参与对晋国的霸权之争后,秦国便一直处于尴尬地位,它的综合实力也不断下降。
战国时期,秦简公七年(公元前408年),魏国派吴起领兵伐秦,夺了秦国的河西之地,让秦国失去了向东边发展的机会,只能坐以待毙。
失去河西之地后,秦国一直想要夺回来,秦惠公多年来一直失利,后来干脆集兵50万,攻其利于一役。事情的结果出乎所有的人意外,他们被吴起率领的五万大军给败了,并且被魏国逼近了关中腹地。
若不是韩赵魏三国本就不和睦,相互牵制着,秦国甚至会失去几百年打下的基业。
《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魏文侯)三十六年(应为魏武侯七年),秦侵阴晋。
《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于是魏文候以(吴起)为将,击秦,拔五城。
秦国的韧劲在六国中是数一数二的,比之山东六国,他们更有一种危机感,从一开始不受待见,到现在诸国相侵犯。在秦孝公继承位置时,秦国面临着诸国的联军,虽然不像《大秦帝国》里描述的六国联合攻秦那样夸张,但对于秦国也是难以抵挡的灾难。
在这种情况下,秦孝公颁发了那部可以说史上最有诚意的一份《求贤令》了:
《资治通鉴》:昔我缪公自歧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徒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大意有五点:
1、我们现在缺人才;
2、我们现在经常被打;
3、我们曾经很辉煌;
4、我们福利待遇很好;
5、我诚心诚意邀请诸位人才来秦国发展。
这个情节表现在电视剧里,就是白雪公主前往魏国求才,他们相中的就是后来变法的大神——商鞅。
剧中对商鞅和秦孝公的刻画非常深刻,不仅体现了孝公求才若渴,也展示了商鞅三考秦孝公诚意。那句“君以国士待我,我以国士报之”,将两人之间的信任刻画得淋漓尽致。
也正是这样的信任,才有了商鞅用一生去变法,使得秦国吸收了六国近百万人口,人口总量增长近一半。
秦国灭六国,正是这样君臣同心,才创造出了最后的奇迹。
文/脑洞趣味历史
不知道您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如果喜欢,欢迎点个关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将为您带来有趣的文章分享